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自考《创新的社会性特征包含哪几种含义?》相关问答题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1、【题目】创新的社会性特征包含哪几种含义?

答案:

(1)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

(2)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

(3)创新具有竞争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简述创新思维方法的作用。

答案:

(1)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中介;

(2)产生新观念新发现的工具;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启示功能;

(4)对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的适应、控制和引导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用一种全新的地球构造思路,撰写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

南大西洋的两对岸,即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非常相似。不仅圣罗克角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出和喀麦隆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一个同样形状的海岸相呼应。反之,巴西海岸有海湾的地方,在非洲就一定有一个对应的突出部分。

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海岸轮廓高度相似这个现象,是关于地壳性质及其内部运动的一个新见解的出发点。由此出发,魏格纳对有关地球构造做出了很多奇妙的猜测,并形成有关地球构造的新理论。魏格纳认为由于天体的引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大陆板块不断地漂移分离,地球今天的几块大陆,都是原始古陆断裂分离后漂移而形成的。魏格纳还猜想:当大陆板块移动时,前缘如果受到阻力就可以发生褶皱,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驶时,在船头产生波浪一样。地球的好些山脉,就是由于漂移受阻、发生褶皱而形成的。魏格纳的这些设想,后来就形成关于地球构造的“大陆漂移学说”。

问:

(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设想,运用了直觉、灵感和想象中的哪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2)请依据案例回答:为什么说魏格纳运用了这种创新思维方法?

(3)这种创新思维方法在创新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运用了想象的方法。

(2)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心理活动。通俗地描述想象,想象是超越现实的猜测性虚构。

(1)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2)想象是获得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的源泉。

(3)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心理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在一次庆功宴上,面对王公贵族对他的新发现的嘲笑,向嘲笑者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他拿起餐桌上的一个鸡蛋说:“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这样一个简单明确的问题,王公贵族们摆弄了一阵子,得出了一个结论:把鸡蛋竖起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哥伦布从餐桌上拿过鸡蛋,往桌子上一磕,再朝上把鸡蛋置于桌面,鸡蛋稳稳地竖起来了。王公贵族们哄笑着说:“像这样竖鸡蛋,谁都竖得起来。”哥伦布答:“这是很简单,但在这之前,你们就怎么想不到这一点呢?”王公贵族们就再也不吱声了。

根据以上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哥伦布的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本质是什么?

(2)哥伦布的小故事体现了创新思维的哪两条原理?

(3)哥伦布是用什么逻辑方法来驳斥王公贵族的责难的?

答案:

(1)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这个含义包含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

2、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二、创新思维的本质

把创新思维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来看待,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

(2)

哥伦布的小故事体现了创新思维的超越性原理和对应原理。

(1)超越性原理

超越性原理是由创新思维的定义所决定的,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

(2)对应原理

对应原理是超越性原理的特例。超越性原理告诉我们,思维向一切方向都有超越的可能性,对应原理则特别强调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如果某个事情是真实的,那么,这个事实的对立面也可能是真实的。

(3)

哥伦布是用类比的逻辑方法来驳斥王公贵族的责难的。类比推理往往是建立在两个对象或两类对象之间的类比关系基础之上的,根据两个具有类比关系的两个对象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或相异的属性,从而由一个(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些属性,来推导另一类对象也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假说是有待验证的科学理论设想,那么假说在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最根本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它是形成科学理论、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

(2)假说是科学分类的依据。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假说有哪些评价标准?

答案:

(1)该假说和已经建立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

(2)假说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

(3)假说的简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问题”这个概念有哪几个相关因素?

答案:

(1)问题是一个认知客体,人是问题的认知主体;

(2)问题是对事态的一种不满意;

(3)人在问题面前常常需要有所作为。

解析:

暂无解析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