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民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徽商在商
1人问答
问题描述: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民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砚以及徽菜等。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在各文化领域中形成了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学家程大位,经学家俞正燮、戴震,理财专家王茂荫,近代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等著名人物。

徽商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集团,足迹遍布天下。他们不仅给徽州带回了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而且直接参与了许多地区的开放,其资金和经营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而浸润着徽州文化韵味的徽人采取主动姿态吸收四方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发展创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可能。徽人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其生活习俗、观念形态、价值取向很容易为客居地居民接受、仿效,形成一种徽客文化势力,从而扩大了徽州文化的地域外延,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徽州文化初步整合传统宗族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丰富了古代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想。对正统“士农工商”的本末体制提出质疑,明确提出了与正统观念对立的社会价值观,宣称“造物之厚人也,使贵者治贱,贤者治愚,富者赡贫”,将传统士农工商四民按贵贱、贤愚、富贫之别重新划分,否认职业贵贱之分,所谓“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士农工商,勇往为先”,强调个人努力,承认个人成就。商人阶层的价值体系也得到徽州社会其他阶层的认可,逐利、致古训,“虽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出现了一批亦儒亦贾的新兴家族。

徽州文化中确实含有极具开拓、开放性因素的精华,积淀凝聚着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铭刻着传统文化探索自身突破自我的尝度。其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突破传统的魄力与创意,取财于义、生财有道的商业道德,搏击商海仕途犹不失人文与风雅的达观、洒脱以及人际的体恤、关爱和亲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1.根据文意,对徽州文化的“累累硕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

B.形成了在各文化领域中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

C.从宋代到近代,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

D.形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集团,徽商足迹遍布天下,促进了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根据文意,对徽州文化发展的基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州的自然环境优势

B.徽商在商品领域的巨大成功

C.徽人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

D.徽商具有全新的社会价值观

3.徽州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统观全文,下列最能概括徽州文化的价值取向的一项是( )

A.用资金和经营活动极大地促进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

B.质疑正统“士农工商”的本末体制,否认职业有贵贱之分。

C.主张亦儒亦贾、取财于义、生财有道,搏击商海仕途而不失人文与风雅。

D.含有极具开拓、开放性的因素,铭刻着传统文化探索自身突破自我的尝试。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积淀凝聚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文化必然在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一种具有累累硕果和丰富内涵的文化一定建立在某种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

C.一种在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必然与原有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完全对立。

D.一种特征明显、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一定能给后人带来深刻的思索和启迪。

安艳松回答:
  答案:D;B;D;C   解析:   1、2、3题都是考查信息筛选能力。4、此题考查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
语文推荐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