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二

第六单元 感悟文情 亲近自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二

1. 三峡

2. 短文两篇

3. 观潮

4. 湖心亭看雪

5. 诗四首

兴趣情境导引

暑假中,语文老师布置了唯一的一项作业,要求同学小组合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写一篇研究论文,题为:古代文人与 (可填“山”、“水”、“雪”等自然界的景物)暑假后进行交流。

写论文的具体要求是:

1.用18页方格稿纸写一篇论文,大约5000字。

2.自己查检资料。

3.文章开头有“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4.书末列出参考书目。

宣布完这个决定后,老师以“山水”为例证,提供了简略的研究内容:

孔老夫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如果说 “知者乐水”是显示对活跃的生命力的追求,那么,“仁者乐山”则当是显示对沉静的理性智慧的执着了。因此到了六朝玄学兴盛之时,玄学家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画山水序》)说的是山水以它外在形状有声有色地(美美地)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本质。于是,崇玄者就说:“嗟山岳之所奇庭,实神明之所扶持。”(孙绰《天台山赋》)崇道者就说:“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郭璞《注山海经叙》)崇佛者就说:“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惠远《庐山东林杂诗》)再于是,道观佛寺就大都建在深山老林了,而游山悟道之风就越刮越盛了:“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世说新语?赏誉》)“徘徊崇岭,流目四瞩。”(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游山诗”以及 “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游山)也就盛行开来了。

从上面说的可看出,古代文人对“山”的推崇,其实是巴望在人世间追求一个带有几分虚幻性的精神超越境界,这样呢,当他们在现实中感到不得意不顺心时,便就往往扑向“山”的怀抱,将“山”作为逃避现实尘俗的隐逸处所。于是,“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谢眺《始之宣城郡诗》)宦游者不由自主被吸引:“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游仙慕道者也向往“山林隐遁栖”(郭璞《游仙诗》其一)。虽然隐士中也有借隐逸而求仕进者,即所谓 “终南捷径”、“山中宰相”之流,但“山”毕竟成为了历代文人士大夫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即使这些“山”的崇拜者大多未曾真正隐居山林,但确实可说是“虽身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庄子?逍遥游注》)了。

除此之外,古代文人总得长年在外游走,求学谋职,于是,在他们游走过程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跟山水发生种种关系。大概从魏晋起吧,宦游跟山水结合就成了诗歌中的一个传统,沈约说了:“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早发定山》)鲍照的话更值得琢磨:“乘以乐山性,重以远游情。”(《登庐山》)就是将“乐山”跟“远游”结合了,要注意这诗句中的俩字--“乐”与“情”。这“乐”啊,说明有审美的意思;这“情”呢,又说明有抒情的意味,也就是说作者往往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总之,景跟情纠缠不清了,审美跟抒情水乳交汇了,何逊不就说了么:“在昔爱名山,自知欢独往。情游乃落魄,得性随怡养。”(《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于是,旅途中尽管有山有水,但人们往往更瞩目于山:“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迥萦。”(鲍照《登庐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写山之中有寄寓,这也是要注意到的一点:“十载重来儿女换,似曾相识有青山。”(刘宰《过尤溪》)“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开篇词)不论是儿女私情还是家国春秋,都是以“青山”寄寓着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晏殊《踏莎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别离苦思与国破悲痛,都一样借助山的阻隔得以重重渲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在这些对自然山岭的叙说之中,暗喻了多少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老例]

语文老师告诉大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广泛搜集资料,不要局限于教师提供的内容,以此为联想点,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与搜寻。

2.开三次碰头会,搜集资料之前集中一次,讨论资料搜集的方法;写成草稿时集中一次,交流写作体会与修改方法;定稿之后集中一次,交流研究成果。

最重要的要求则是了解古代文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学习中国古代诗文写景的方法与情感寄托。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理解古诗文中的字词句

师: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首先要能够结合古代文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

生:老师,我们觉得文言文难读难懂。什么原因呢?

师:因为我们积累的文言知识还很少,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今天我们阅读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生:怎样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呢?

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文言现象。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文言字词的常见分类和用法。

生:它们可以分为几类,常见用法是什么?

师:所有的文言字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所谓实词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虚词是指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生:它们各有哪些用法呢?

师:文言实词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用法:古今同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在接下来的范例阐释中我们会具体分析。

生: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呢?

师:常见的文言句式一般有判断句、被动句、倒置句、省略句这四种。

相关知识链接 常见文言词语现象

分类 概念 举例

通假字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一种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

文言实词 指文言文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等 名词: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动词:至于夏水襄陵。

形容词: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数词:其间千二百里。

代词:飞漱其间。

文言虚词 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副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介词:自三峡七百里中。

连词:自非亭午夜分。

助词: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叹词:(略)

相关知识链接 古今义

分类 概念 举例

例 句 古义 今义

古今同义 古今词义基本没有改变 每至晴初霜旦 早晨

词义转移(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改变 空谷传响 回音 声响

相关知识链接 词类活用

分类 举例

名词活用作动词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活用作状语 略

动词活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相关知识链接 文言句式

分类 概念 举例

判断句 古汉语中表判断语气的句子,多用“者”、“也”表判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被动句 文言句子中,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动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倒装句 文言文在表述过程中,常改变词序和句序,改变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省略句 古汉语表达简略,往往省掉某些句子成分,称为省略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范例1 本单元有哪些需要掌握的文言实词?

分析:

《三峡》中的文言实词有“襄”、“沿”、“溯”、“疾”、“素湍”、“曦”、“奔”、“回清”、“绝巘”、“飞漱”、“清荣峻茂”、“属引”等。

《短文两篇》中的文言实词有“五色交辉”、“歇”、“颓”、“沉鳞”、“与”、“空明”、“闲人”。

《观潮》中的文言实词有“沃日”、“艨艟”、“披发文身”、“鲸波万仞”、“腾身百变”、“溢目”、“僦赁”。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言实词有“是日”、“更定”、“拿”、“毳衣”、“雾凇沆砀”、“焉”

《诗四首》中的文言实词有“理”、“荒秽”、“荷锄”、“单车”、“过”、“征蓬”、“胡天”、“孤烟”、“长河”、“大荒”、“腊酒浑”、“柳暗花明”、“闲乘月”、“无时”。

解答:

本单元需掌握的文言实词有“襄”、“沿”、“溯”、“疾”、“素湍”、“曦”、“奔”、“回清”、“绝巘”、“飞漱”、“清荣峻茂”、“属引”、 “五色交辉”、“歇”、“颓”、“沉鳞”、“与”、“空明”、“闲人”、“沃日”、“艨艟”、“披发文身”、“鲸波万仞”、“腾身百变”、“溢目”、“僦赁”、“更定”、“拿”、“毳衣”、“雾凇沆砀”、“焉”、“理”、“荒秽”、“荷锄”、“单车”、“过”、“征蓬”、“胡天”、“孤烟”、“长河”、“大荒”、“腊酒浑”、“柳暗花明”、“闲乘月”、“无时”等。具体词义,详见书下注释。

解题方法链接

理解文言文,掌握文言实词为其重点,宜立足书下注释,进行整理。

范例2 本单元有哪些词类活用现象?

分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本单元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解答:

本单元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解题方法链接

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的语法功能,即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再来判定它的活用情况。

范例3 请整理出本单元的古今异义词语

分析:

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的发生了变化,其差异或小或大,具体说来,本单元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有以下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 2.不见曦月。3.良多趣味。4.林寒涧肃。5.空谷传响。6.晓雾将歇。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8.吞天沃土。9.虽席地不容闲也。10.是日更定。11.余拿一小船。12.属国过居延。13.长河落日圆。

解答:

词语 古义 今义

略无阙处 完全 很少

不见曦月 太阳 日光

良多趣味 的确 优良,好

林寒涧肃 寂静 严肃

空谷传响 回音 声响

晓雾将歇 消散 休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 但是

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肥沃

虽席地不容闲也 即使 虽然

是日更定 这 判断词

余拿一小船 划 取

属国过居延 拜访,访问 经过

长河落日圆 黄河 河流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古今词义的变化,可从“所指内容”和“感情色彩”两方面来考察。所指内容的差异表现为三种形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主要指词的使用,古今有褒贬的不同。

范例4 :本单元的文言句式大致有几类?举例说明。

分析:

古汉语的文言句式大致有以下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所谓判断句,是指表判断语气的句子,多用“者”、“也”表示判断;被动句中,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动者;文言文在表述过程中,常改变词序和句序,改变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古汉语表达简略,往往省掉某些句子成分,称为省略句。

解答:

本单元的文言句式大致有判断句,如“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被动句,如“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倒装句,如“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省略句,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解题方法链接

古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特殊的句式和固定结构。在学习时应注意比较古今句式的差别,了解特殊句式的特征,并联系上下文去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难点问题2 理解古诗文的表现手法

范例1 《三峡》一文的写景有何特色?

分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解答:

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三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列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解题方法链接

《三峡》文笔潇洒豪放,以泼墨的手法勾勒了七百里三峡的全景;又想到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想像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应“王命急宣”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展示了三峡水势的湍急;还用细致的笔调绘写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奇秀脱和趣味以及“晴初霜旦”时的凄冷惆怅与愁思。既拟声绘色、寓情于景,又联想丰富、荡气回肠。

范例2 《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描写景物有何异同:

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先写月色诱人,作者邀友赏月;然后写月下景物,用“积水空明”比拟清泠明洁的月色,以“藻荇交横”比喻月光照射下的竹柏影,既别致而又贴切。最后抒写心情,在随缘自适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失意苦闷的思绪,月景与心境浑为一体,极富于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则采用白描手法,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使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除此之外,《湖》文还将叙事、抒情与描写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

解答:

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炼;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两篇文章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所不同,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恰当地选用量词,“痕”、“点”、“芥”、“粒”,反衬天地之阔。

解题方法链接

共同之处为情景交融,文字简练,不事雕琢。不同之处一为点染,一为白描。

范例3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分析:

周密在《观潮》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着远嫁归来的姑娘。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豪迈恣睢,真可谓“怒涛沃日为之阴”(郑獬《观涛》)啊!作者用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来形容大潮来时的情景,两相印证,巧作小结,画龙点睛。

钱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观,而精彩的水军演习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以惊涛骇浪烘托水军演习武艺高强,水军与巨潮大浪斗智斗勇着实让观潮人捏出一把汗,不过有惊无险,宋军胜利了,“敌船”灰飞烟灭,随波消逝。当然,这里描写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国之思而已。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数百弄潮健儿的惊险表演,更让观潮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作者在这里着意刻画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沿岸十余里,人头攒动,车马塞途,江潮人潮,连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

解答: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

解题方法链接

本文于叙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写,诸凡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状貌都逼真地再现了出来。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凭借极经济的笔墨,勾勒出现潮的热闹场面,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范例4 从《归园田居》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分析:

诗人用白描的笔法,勾画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主要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表达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淡的心境以及个人的情趣。在这首诗中,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构成了别致的画面。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是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而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平和。

解答: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是平淡自然。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解题方法链接

研究这个问题,要注意三层意思:表层为画面的平淡性,中层为心情的愉悦性,里层为深刻的思想性。

范例5 试分析《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

分析:

一二句:“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远在西北边塞。三四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10个字轻轻带过。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出使边塞,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便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该诗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沿途所见,第5、6句为千古佳唱。

解答:

这首诗以境界和形象见长,充满诗人灵魂中通明透亮的青春气息。诗句用语简炼,形象清新明快,毫无拖沓杂乱之感。它既像一曲轻快的抒情曲,又像一幅大胆用色的泼墨写意画;既有文学的间接性,又有绘画的直观感,整个意象系列还蕴藏着音乐的节律。其形象实体对审美主体的美感作用是多方面的,读者常产生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若即若离,虚实共存的感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脱颖而出,提拔出全诗的精华部分。大漠固是自然之荒物,但孤烟却道出人间神迹。长河固神秘辽远,但落日却近在目前。我们进得去,也出得来;要冲破却不能,要逃避也不行。这就是那种让人流连忘返的境地,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世界。

解题方法链接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分析其诗艺术特色,必须注意诗画一体的特点。

难点问题3 对古诗文意境的探索

师:王国维先生言:“词以境界为上。”其实,不仅诗词,散文也是如此。叶圣陶曾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享用。”学习本单元的,体味每篇文章的意境,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

生:老师,什么是“意境”呢?

师: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主观与客观、意与境、情与境的高度统一和自然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生: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意境呢?

师:领悟意境,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读。不同的文章感情各异,有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有对高尚情操的赞扬,有对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哀怨,有对腐朽事物的怒斥。读的时候语调要富于变化,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感情或慷慨激昂,如大海波涛;或流畅自然,如莺歌燕语;或轻言细语,如春雨润物。总之要充满感染力,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美妙的意境之中;其次是想,即激发想像,感悟意境。通过想像在眼前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画,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性地拓展画面内容。可以合理想像出文章描写到的物象,使内容变得更加丰实,构成最理想的境界,从而更直接地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三是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将众多同类或相似的材料放到一起,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自身的经历,努力挖掘作者通过形象表现的情思,尽力达到更深层的独特感悟,最大限度地感觉文章的意境美。

相关知识链接 意境探索

步骤 要求

读 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想 想像,再创造

思 联系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联想类似材料,“酿”造意境。

范例1 《三峡》创设了什么样的意境?

分析:

感悟意境,不可不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接下来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 “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最后描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洞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秋天的萧瑟。

解答:

《三峡》虽是为《水经》作注,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作者的审美情思也与眼前景物浑融契合,构成虚实相生、蕴意无穷的悠远意境。

解题方法链接

《三峡》一文融情于景,景中见情。探索意境,宜从景物描写入手,结合作者身世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探寻流淌于笔下、附着于景物中的生命的震颤。

范例2 《答谢中书书》一文是如何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的?

分析: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含情感的语言再现自然胜景,表现了四种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山上是 “高峰入云”,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文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村之美。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致描写,无不渗透着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生命愉悦。

解答: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人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乌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解题方法链接

融情于景,景中见情,是古代山水游记常用的手法。探索意境,宜从景物描写入手,结合作者身世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品味情感,要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

范例3 试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形象。

分析:

“闲者”之谓,淡然超脱,不拘执于物表也。冠盖如云,繁华满目,举世熙攘,营营各有趋求。事繁则念杂,烦忧则心乱,欲多则性迷,日复日,年复年,汲汲戚戚,身不能由己,心不能自持,皆因俗务所役,利欲所驱,不能得悠闲之故。“非宁静无以致远。” 欲得宁静,须求“闲心” —— 任凭世风浊浪,我心自恃,波澜不兴;若欲做风月主人,须求“ 闲情” ——远俗忘我,沉迷自然,赏心悦目,感怀抒吟。“闲心”、“闲情”每每生于夜,随于月,故“闲” 字原为“閒” ,故苏轼每有“江月”、“月色入户”等语。万籁俱寂之时,本性归复,便觉神清气正;月华流辉之际,皎皎素洁,心宁气和,便生幽远之思。大千世界,无边风月,悦我目,感我心,万物随我俯仰,任我之所享用。

故闲,非是不欲作为,无所事事也。心能闲定,摒杂去芜,方可潜思。省察恬然自在而无须鉴貌辨色,惴惴终日也。于静观默察中有品赏,有审思,有顿悟,豁然而开明,得见新天地矣!

可知,闲文不闲,而闲者即是主人也。

解答:

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入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 ,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解题方法链接

月夜步于中庭,这是事之雅者;月光如积水,树影似水中藻荇,这是景之美者;自身为闲人之叹,这是情之深者。以贬谪之身而得此闲暇,也只能从悠游审美中得到解脱,这里固然可以看出作者不滞于物的胸怀,但是在对闲人的叹息中,也包含着对世事的牵念。

范例4 《湖心亭看雪》中叙事、写景、抒情是如何结合的?

分析:

本文写孤舟夜赏雪,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却熔写景、抒情、叙事于一炉。写景如画,抒情却尽在不言;叙事则如尺掀波:人鸟声俱绝,则“独往”;独往赏雪,却遇客,共煮酒赏雪;兴尽而归,却又借舟子之口,从侧面说出绝妙情致。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自然之中,因而他能真正地领略大自然的美。张岱一向认为,西湖之美,要在秋冬、月夕、雨雪之时去寻找。湖心亭看雪,选择的正是西湖清静、洁白之时,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张岱的审美情趣。

解答:

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作者的游踪。写景则是游记的表现重点,本文写景的一段,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了宇宙与人的对比景象,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常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叙事、写景与抒情交融,表现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

解题方法链接

解答此题,需要明白叙事、写景、抒情的特征,并通过阅读,找出叙事、写景、抒情的文字,进而加以体味。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1. 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12分)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沿溯阻绝( )

(4)属引凄异( ) (5)震撼激射( ) (6)吞天沃日( )

(7)如履平地( ) (8)吴儿善泅者数百( ) (9)溯迎而上( )

(10)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11)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12)雾凇沆砀(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良多趣味

(3)清荣峻茂 (4)林寒涧肃

(5)欣然起行 (6)月色入户

(7)方其远出海门 (8)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9)吞天沃日 (10)皆拨发文身

(11)吴儿善泅者数百 (12)而旗尾略不沾湿

(13)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14)而僦赁看幕

(15)带月荷锄归 (16)属国过居延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