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与点评

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与点评

师:你们认识他们吗?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我的思考:通过学生熟悉的动画片中的人物角色,引领学生走进神话故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上课产生的兴趣,有为下文的学习创造了神话的氛围。)

师:他们都有着神奇的本领,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

生:盘古。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我的思考:看到了这里,不禁想到了一位老师在大赛后对大赛一些现象的批判:很多的老师都让学生看自己板书课题,是否都有必要?在视频中我看到,这位老师也在板书课题,但是高大的身躯挡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教师也在解说,但是因为板书时左手扶住了黑板,话筒比较远,声音没有传出来;她让孩子们伸手和自己一起写,但是镜头里的孩子有的在认真的书写,有的则嬉笑。不知道这些老师让孩子们一起写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因为学生从低年级升上来,觉得学生的识字和写字的基础都是薄弱的,需要教师带着书写?或者,教师觉得,自己书写,让学生一起写,师生一起活动?我想,即使需要看教师板书课题,即使需要学生书空,那么,是否课题中所有的字都需要这样呢?)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我的思考: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仅仅读“响亮”,我不禁想到了很多的课堂教师都是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个性,读出味道的。那么,我是应该认为教师这个环节很简洁呢,还是认为缺少语文味呢?)

二、初读——整体感知,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肌肤、四肢、滋润、辽阔、逐渐、缓缓、一丈、血液。请学生来读。)

师:大家注意,“肌肤”和“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身体、月字旁。

师:多了,很多和身体有关的字都用了月字旁。

(其余略)

师:孩子们,知道“一丈”有多长吗?

生:一丈是…

生:一丈是一公里。

师:你猜的吧。一丈大约是三点三米,咱们上课的教室大约就是这个高度。谁来自信地读读课文?你第一个举手,奖励你来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定其余段落)

师:其他的小朋友,咱们有更重要的认为,听一听他们读的对不对?还要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的思考:教师的语言很简练,任务分的很明确,注意了让学生的倾听;在初读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读的是否正确;还布置了边听边想的任务。但是在课堂上,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打断学生的读,自己给学生纠正。那么,刚才给学生分的任务——“听读的是否正确”的任务就是无效的。)

(生读略)

师:通过自己的预习,就能把课文读成这样,陈老师送给大家一个字(教师伸出大拇指)

生:棒。

师:那么,其他的同学们想了吗?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最后依据,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它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这一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叫做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中心句)(我的思考:教师的“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文本,在学生说出书本上的这句话之后,教师随之告诉学生“这样的叫中心句”。如果再加上一句:“以后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找找文章中有没有中心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课文。那么,就发展到了“学法的指导”,而不是“就课说课”了。)“创造”是要求会写的字,跟着陈老师,我们边写边记。

(板书:创造。教师提示写法,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指出好在哪里。)(我的思考:在这里,有一个写字环节安排的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写字应该安排在识字之后,有的老师认为应该放在第二课时的阅读之后。我想,这应该结合教师的教学习惯来设计。有的老师习惯于把写字安排在第一课时,认为如果安排在第二课时的话,那么,写字就与阅读有所分开,妨碍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有的教师则习惯于安排在第二课时的阅读之后,那么,教学过程就是识字、阅读、写字进行的。在这里,教师安排了“创造”写,因为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排除障碍,所以就没有写字与阅读的格格不入的问题。而且,这里的写,是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它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之后,是教学环节的自然发展,那么,这里的写字与整个课时的教学也就算圆融。)

师:知道什么是创造吗?

生:创造就是做。

师:创造有这么点意思,但是不够准确。我相信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我们对这个词会有更深的理解。(我的思考:佩服教师的教育机智,佩服教师的语文素养。教师如果告诉学生,可能有一些牵强,学生的理解也可能不够透彻。在这里,教师抛出了一个包袱,“随着深入学文会有更深的理解”,既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告诉了学生解读问题的途径——深入学文。而且,这一个“创造”是文章的关键词,进行牵出关键问题,)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围绕着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盘古是怎么创造宇宙的?(教师随着板书问题。)

生(教师帮助梳理):盘古创造之前,宇宙什么样?

生:为什么有盘古这个人呢?

生:盘古创造的宇宙之后,什么样的?

生:盘古是从哪里出来的?……(对问题进行梳理)

三、品读——顺学而导,品味语言文字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近盘古。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紧在树上找一找。(我的思考: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课文,引向了语言文字,让学生通过读文,通过语言文字解决问题。)

生:宇宙混沌一片。

师:什么是混沌?

生:混沌就是非常乱。

生:乱七八糟。

师:我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呢?

生:什么都看不清。

师:遇到不懂的词语,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查字典理解。(投影出示混沌的词语解释,生自由读字典上的意思。)(我的思考:在这里,教师有一个引导“查字典”,教师出示之后,让学生选择就结束了,我想,是不是强调一个“模糊一团的景象”。)

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生:第一个解释:天地分开之前,宇宙模糊一团的样子。

师:知道什么是混沌了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继续关注这个词。(相机擦去黑板上解决的问题)

师:盘古在混沌汇总,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如今,他醒了,他是怎样创造宇宙的呢?默读课文,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哪些自然段里?

生:2——4自然段。

师: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写了盘古干什么。

生:盘古让天和地分开了。

师:他是怎么做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知道什么叫抡起吗?

生:抡起就是拿起。

师:课文中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读读课文,做做动作,感受一下。(学生读课文,做拿动作,)在读读书上的语句,做做盘古的动作(学生做动作)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思考:我想,这个环节是有效的,教师的引导是有效的。面对这学生对“抡”的不理解,说成“拿”,这本身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动作来体会,而且是“读读书上的语句”,这里有一个 前提,立足课本,立足语言文字,立足于词语的特点,体会盘古的动作。)

生:我觉得那把大斧头是很重的,所以用抡。

生:我发现了抡起大斧头跟拿起大斧头不同。抡起是这样子的(生做动作),拿起是这样(生做动作)。

师:他做出了抡的动作,(教师做动作)这就是——

生:抡。

生:拿起来是直接拿,抡是为了更使劲地把硬的东西分开。

生:抡字让我们感受到盘古很有劲,很用力。

师:“抡”字用得多准确呀。让我们带着劈开天地的力量,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提名读)(我的思考:教师注意了,学生感受到之后,还让学生朗读出来。)

师:他在读书的时候,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自己就是盘古。盘古抡斧猛劈时,他会想?

生:我一定要把这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

师:盘古多有决心哪!就带着这份力量和决心,一起来读这句话。

(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读。)

师: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教师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一样吗?

生:轻是重量轻,第二个“清”是……(一时想不起合适的词语)

师:能用第二个“清”组个词吗?

生:清淡。

师:清淡是指吃的东西

生:清水、清澈。

师:对,用组词的方法也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我的思考:在这里,“轻和清”是同音字,但意思不同,是需要学生区别,理解的,教师关注了;教师在这里注意了第二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组词。但是好像学生在组词后,教师没有给予判断。)陈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生对读)(我的思考:这句里的词语的特点,就是反义词的对比,同义词的运用,所以教师用对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这样的方法是有效的。)

生:这句话中有反义词。轻和重是反义词,清和浊是反义词,上升和下降是反义词,天和地也是反义词。

生:我发现缓缓和慢慢是一组近义词,告诉我们天地分开的过程很慢。

师:这些反义词和近义词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在读时候要关注这些词语,这次女同学来读上半句,男同学来读下半句,通过你们的读,让我们看出来,哦,天地就是这样分开的呀!也可以加上动作。(男女生对读,教师相机指导:地是重而浊的,(教师的声音很大),是那样的厚重,再来比比,教师用动作、范读引导)(我的思考:在这里,教师的指导朗读是有效的,没有呈现枯燥的方法,而是立足于学生理解文本,教师用动作、泛读引领。)

师: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都——

生:混在一起。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表示,这就叫——

生:混沌。(我的思考:在刚才理解“混沌”的时候,我就觉得混沌的理解有一些浅,应该和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现在看到,教师在这里联系了下文理解。又一个理解词语的方法产生了——联系上下文。)

师:今后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用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师: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地,这个过程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生:开天辟地。

师:开天辟地,前所未有的壮举,把这个词写在第二自然段旁边,做个批注。(我的思考:教师在教学生读文的方法——写批注。在这节课里,教师不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读明白,读懂了,而且还逐渐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渗透,不是枯燥地记进行,而是结合课堂的学习进行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自然牵引出来的。这也是有效的。)

师: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也藏着一个成语,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概括。自己先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生:顶天立地。

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已经矗立在你的心间。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词语积累下来。(教师板书。)

师:盘古顶天立地,直到天地成形他才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下后,他的创造之路停止了吗?

师:他又做了什么呢?默读第四个自然段,用书上一句话回答。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这句话叫这个自然段的——

生:中心句。

师:你们已经会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了。盘古的身上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同桌合作,一位读盘古身体的部分,另一位读它变成了什么。(学生读)

师:通过读,你们有哪些感受?

生:觉得这些变化很神奇。

生:变化后的宇宙很美丽。

师: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听老师读一个变化。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看看你的眼前能出现怎样的画面。(我的思考:教师这里的读,目的是引领学生入境,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是前面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那么,这个环节教师的读就是必要的,应该的,而不是取代,不是替代,不是自我的炫耀。)眼前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云,雪白的云。

生:他看见了云的颜色。你们呢?

生:我看到了风,风在这里刮,把云吹得在空中飘荡。

师:他看到了一幅流动的画面,

生:我看到风吹的越来越大,结果就变成了龙卷风。

师:那可能是盘古生气的时候。

生:我想象到的云是神奇的,像孙悟空的筋斗云。

师:就把我们的感受带进这句话里,通过你的读让这洁白的轻盈的云呈现在我们面前。自己试着读读。

(指名读,)

师;我看到了,风一吹,这云就越飘越远了。看老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让云飘远的。你能让云飘远吗?(学生读)有的云飘起来了,有的云还在地面沉着。(教师示范)女同学读的很好,女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吧。(女同学读)

师: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像,要能把你看到的景象通过你的读展现在大家面前。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读读其他句子?(生练读)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辽阔的大地。

生:我看到滋润万物的雨露。(带着这样的感受对这句话。)

师:你们见过露珠没有?

师:伸出你的小手,这就是一片绿绿的叶子,上面滚动着一颗露珠,什么样啊?像什么啊?

生:圆圆的,像洁白的珍珠。像晶莹的宝石。

师:那我们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雨露呢?

生:喜欢。爱惜。(生读)

师:再轻一点,别把露水震落了。(生读)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太阳。

师:什么样的太阳?

生:红火的太阳。

师;什么样的月亮?

生:皎洁的月亮。

师:能够通过读,让这太阳和月亮呈现在我们眼前吗?(生读)

生:我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什么样?能用动作演示,什么是奔流不息?水流地怎样?

生:很急。

生:很快。

生:带着这种感受读。 (指导读,齐读)

师:现在,你们知道盘古创造的宇宙是什么样吗?(擦去黑板上的相关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宇宙,仔细地看,认真的读。再来感受这变化的神奇和宇宙的美丽,(出示课件,师生配乐接读。)(我的思考:思路多清晰呀,找到句子,读出句子,想象情景,读出感受。在前面单个处理的基础上,再集中读。)

师:盘古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想象一下,他的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生:他的眉毛变成了美丽的彩虹。

生:他的鼻孔变成了深深的山洞。(我的思考:引领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拓展延伸,补白文本。)

师:原来盘古就是这样,把自己整个身体——(生:奉献了出去。)化成这美丽的宇宙。

四、总结——回归整体,激发创造热情

师:回家之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那就是自己的——(创造)

(我的思考:这就是一节有效的课,我十分认可这节课。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有效的呢?首先,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领悟、收获,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想象、拓展与延伸;其次,立足于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立足于文本的语言,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在课堂的学习中自然地呈现出学法的指导;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研读语言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等。)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