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

(一)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举: (2)任:

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 )(2分)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5.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2分)

(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4分)

郭: 环:

委: 畔:

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均用原文填空)(2分)

3.第三段开头的“故曰”二字在文章结构上起 作用。(2分)

4.文章中心论点侧重强调的是 。(2分)

5.翻译“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分)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3)池非不深也( )?

(4)委而去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成语。(4分)?

多助之至: ?

失道者寡助: ?

4.“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2分)(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4分)?

(四)

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1.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2.给下列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找出并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4.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5.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五)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2分)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5.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2分)

(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4、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7、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够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二章 答案

(一)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

2.D

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

4.A、D

5.略(有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二)1.外城 围 放弃 背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3.“过渡”、“承上启下”均可

4.地利不如人和

5.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1.(1)包围(2)表原因(3)护城河(4)放弃

2.(1)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帮助少到了极点,内外的亲属也会背叛(他的)。

3.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孤家寡人等。

4.D

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四)1.B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生于忧患

5.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五)1、①却、可是②这②护城河④放弃

2、①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③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外亲戚”或“兄弟骨肉”亦可。)

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或施行“仁政”) 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六)1、治理国家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死亡。

2、以“必先”二字领起“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非常有气势;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句搭配,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D

5、(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6、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即可。

7、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可“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8、A D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