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论赵家少女作为郁达夫小说女性形象的原型

对文学作品形象的考察认为:小说家笔下的不同人物形象应设想为一组或几组有着内在联系的不断发展的系列,它由小说家的无意识失去在和对象的“遭遇”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的心理活动机构。和对象的不断“遭遇”又使这复杂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不断丰富和变化中,进而使这组形象既保留着以前的印痕又不断向前发展变化(1)。郁达夫是一个注重抒发自我情感的小说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并没有有迹可科技进步的性格发展脉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女性形象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组合。事实上,作为一个十分注意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小说家,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本文只拟找出郁达夫笔下的各式各样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原型(2)以及作者对这一原型(3)的发行升华。为了对他的女性形象建立一些感性印象,我们不避繁琐试举几例看看郁达夫对这些女性外貌和性格的描绘:

论赵家少女作为郁达夫小说女性形象的原型

1、《银灰色的死》国的静儿:静儿今年已经二十岁了。容貌也只平常,但是她那同秋水似的眼睛,同白色人种似的高鼻,不识是什么理由,使得见她一面过的人,总忘她不了。并且静儿的性格也和善得非常(4)。

2、《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烟厂女工陈二妹:她的高高的鼻梁,灰白长圆的面貌,清瘦不高的身体,一双黑晶晶水汪汪的大眼,性格温柔善良。(5)

3、《人妖》的不知名少女?身材不长不短,不肥不瘦,在黑暗中看得出来的是一张瘦削的脸儿和一双黑晶晶的大眼。灯光照在她蓬松的头发上,一丝丝头发在那里发光,她的头上竟同中国古画里的佛像一样,烘出一圈金光来(6)。

4、《过去》中的老三:她们(老三姐妹)的脸形,都是长方,眼睛都是很大,鼻梁都是很高,皮肤都是细白。已由少女变为寡妇的老三:帽子的卷边下,就是那一双迷人的大眼,瞳人很黑,老在凝视着什么似的大眼。本来是长方的脸,因为那顶帽子深覆在额上,所以看上去仿佛带点圆味。性格由少女的温柔多情变得坚定(7)。

5、《十三夜》中的白衣女子;她的身材有中等男子的尺寸,身体不是十分瘦弱。她的脸部全体是一张中突而椭圆的脸,鼻梁齐匀高整,而比什么还要使他惊叹的,是她脸上纯白的肉色和寻嫩的肌肤(8)。

6、《马缨花开的时候》中的牧母:白帽子下是一张肉色微红的柔嫩同米粉似的脸。脸形中突长圆、鼻梁很高,那只瞳人很大很黑的眼睛,同做梦似的向下斜俯着。眼睫毛和八字眉很长很黑,虽不十分粗,但却一根一根的明细分视得出来。对病人温柔体贴(9)。

如果把郁达夫小说中花较多笔墨描写的女性一一罗列出来:从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银灰色的死》中的静儿,《南迁》中的女学生O,到回国后的《人妖》《十一月初三》中的不知名少女,从1927年分创作和《过去》中的老三、《迷羊》中的谢月英,到三十年代前后创作的《逃走》中的莲英、《十三夜》中的白衣女子,再到三十年代前期创作的《蜃楼》中的康太太、《马缨花开的时候》中的牧母、《迟桂花》中的莲,我们就会对这些女性越来越形成这样一个印象:她中等身材,身体匀称,肉色细白,长圆形的脸,黑晶晶的眼睛,高直的鼻子,略显弯曲的嘴唇,整个看起来构成一个优美动人的形象。她们大都性格温柔娴静或善良多情。只有几篇小说的女性形象不大相同,但上面这一形象却在郁达夫小说中反复出现,显示出郁达夫刻画人物时某种自己也未意识到但在创作中又不知不觉遵循的艺术创作规律。我们有必要透过这个人物形象找到她的生活中的原型(10)并进行一些分析。

郁达夫一生与许多女性有联系,在阅读郁达夫的作品和查阅有着他的研究资料后,我们凭直觉断定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11)只能是郁达夫少时在家乡富阳读书时结识的赵家少女。当然这需要从事实和理论上得到证明。

一、赵家少女作为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的事实根据

赵家少女作为郁达夫小说女性形象的原型(12)可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1、郁达夫自传之四《水样的春愁》这样描绘赵家少女的外貌和性格:赵家的那位少女,皮色实在细白不过,脸形是瓜子脸,衣服式样新异。“我”在富阳高小毕业酒宴后到赵家在月光下看到的是那张大理石似的嫩脸和黑水晶似的眼睛。和另外两位装饰人入时,态度豁达有点像现代的自由女子的倩儿等两位相比,赵家少女别具一种文弱娴静之风(13)。把这些描写合起来看,是不难看出赵家少女和上面这个女性形象的相似的。

2、郁达夫小说《怀乡病者》二《逃走》与自传之四《水样的春愁》中刻画的人物心境,营造的情调氛围如出一辙。先看《逃走》和《水样的春愁》中描摹的少男对少女钟情的敏感细微的相似心理:

自从这一回之后,他的想见莲英的心思,一天浓似一天,可是实际上他的行动,却总和这一个心思相反。……不消说对珍珠启口动问的勇气,他是没有的,就是平时由珍珠自动的说到莲英的事情的时候,他总要装出一脸毫无兴趣不相干的神气来;而在内心里呢,他却只希望珍珠能多说一点陶家家里的家庭琐事(14)。(《逃走》)

我上学云或下课回来,以及平时在家或出外去的时候,总无时无刻不在留心,想避去和她的想见。但遇见了她,等她走过去后,或用功用得很疲乏,把眼睛从书本子举起的一瞬间,心里又老盼望,盼望她再来一次,有时从家中进出的人的口里传来,听说“她和她母亲又上上海去了,不知要什么时候回来?”我心里里会同时感到一种象释重负又象失去什么似的忧虑,生怕她从此一去,将永久的不回来了(15)。(《水样的春愁》)

再看《怀乡病者》二和自传之四《水样的春愁》描绘的一对少男少女分别的场面。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虽有些不同,但那种分别时的氛围、情调却极为相似:

那少年颊上浮起了两道红晕,呼吸里带着些薄酒的微醺,好象是在什么地方买了醉来的样子。女孩的腮边,虽则有一点桃红的血气,然而因为她那妩媚的长眉,和那高尖的鼻梁的缘故,终觉得有一层凄冷的阴影,投在她那同大理石似的脸上。她们两人默默无言的静了一会,就好象是水里的双鱼,慢慢的在晶莹透彻的月光里游泳(16)。(《怀乡病者》二)

(我在富阳高小毕业酒宴上喝了几怀酒,自然而然的走向赵家),我在月光里看见了她那张大理石似的嫩脸和黑水晶似的眼睛,觉得怎么也熬忍不住了,顺势就伸出两只手去,捏住了她的手臂,两人的中间,她也不发一言,我也并无一言,她是扭转身坐着,我是向她立着的。她只微笑着看着我看着月亮,我也只微笑着看着她看着中庭的空处……(17)。(《水样的春愁》)

3、郁达夫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反复表现这段难忘的初恋,感情十分浓烈的是1918年作的《自述诗》,其第八、九、十、十一首大致勾勒了郁达夫对赵家少女这段初恋的经过。第八首是:“左家娇女字莲仙,累我闲情赋百篇。三月富春城下路,杨花如雪雪如烟。”这处诗给人一种初恋的恍惚迷离而又似乎充满希望之感到遗憾。第九首和第十首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昔人诗句意何深!广平自赋梅花赋,碧海青天夜夜心”(其九)。“二女明妆不可求,红儿体态也风流。杏花又逐东风嫁,添我情怀万斛愁:。”碧海青天夜夜心“原作”懊恼清狂直到今“。这两首诗不仅写出了赵少女和另一富商子弟订婚后郁达夫的绵绵情思,更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气。这股不平之气直到第十一首才无可奈何的收束:“几度沧江逐逝波,风云奇气半消磨。杨州梦醒无聊甚,剩向旗亭学醉歌。”这首诗注释又云:惜花心事终何用,一寸柔情一寸灰。足见这段初恋感情的执着与痛苦(18)。再看小说:“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都留下了赵家少女的影子;《怀乡病者》二和《逃走》更是对这段初恋感情的改头换面的描写;郁达夫还在《秋柳》中借“ 质夫”之口直白:“十二岁的时候,我见了一个我们街坊的女儿,心里我可是非常爱她”,“我每天想每晚想的想了她二年”。“后来她同我的一位学伴要好了,大家都说她的坏话,我心里还常常替她辩护。”(19)直到三十年代作者还在自传之四《水样的春愁》中对这段难忘的初恋作了细致入微的回忆,才感到这段失败的初恋变成了一点“极淡极淡,同水一样的春愁。”(20)

二、赵家少女作为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的心理学依据

再谈谈郁达夫以赵家少女为其小说中女性形象原型(21)的心理学依据:1、赵家少女是郁达夫阿尼玛倾向的不自觉投射。所为阿尼玛是指男性中的女性倾向。荣格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房屋的女性心象,这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的形象,而是一个确切的女性形象。注注心象根本册无意识册,册镂赢得注注机组织内册原始起源册遗传要素,册我们祖先有关女性册全部经验注印痕或原型(22),我仿佛是女人所曾给予过的一切印象的积淀……由于这种心象本身是无意识的,所以往往不自觉的投身给一个亲爱的人,它是造成情欲吸引或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23)这就是说,男人天生就禀赋有女性心象,据此他不自觉的建立一种标准,这种标准会极大的影响到他对女人的选择,在男人的生活当中,通过和女人的实际接触,这种心象就会变成有意识及表现性的。阿尼玛原型(24)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差不多总是自己的母亲,在这之后,阿尼玛把心象投射到吸引他的女性身上,如果这个人体会到情欲的吸引,那么这女人肯定具有与他的阿尼玛心象相同的特征。这种投射不能通过理发加以控制,一个男子,即使不想投射,投射也要寻找机会,把阿尼玛心象投射到吸引他的女性身上。试看郁达夫自传之四《水样的春愁》中描绘他的阿尼玛倾向的投射:当时装饰入时,态度豁达为大家所称道的有三位女性,被称为倩儿等的两位比赵家少女相貌更是完整,衣饰也尽够美丽,有点像现代的自由女子。但作者以为“他们虽象一种含有毒汗的妖艳的花,诱惑或许格外强烈,但明知我自己决不是她们的对手,平时不过于遇见的时候有点难为情的样子,此外倒也没有了不起的思慕,但那位赵家少女却整整乱了我两年童心。“(25)这段自白表明郁达夫天赋的阿尼玛倾向和后天形成的对女性经验的投射中,自觉排斥了倩儿等两位女性,而把阿尼玛倾向投射到赵家少女身上。郁达夫“明知”“他不是她们的对手”,但他“不知”是他的阿尼玛倾向在不知不觉的发挥着”自然选择“的作用。

2、郁达夫这次失败的初恋持续时间长感情愈强烈,失败也愈痛苦,产生了很深的情绪记忆。从郁达夫《自述诗》的日本抄件来看,郁达夫和这位赵少少女的初恋,决不只是整整乱了两年的童心。《自述诗》第八、九、十首中的注释补充了他和赵家少女从认识到斩断情丝的过程:《自述诗》第八首注:“十三岁秋九月遇某氏于剧场”,这是郁达夫认识赵家少女的开始,到作者1911年在高小毕业和她默默相对时已整整乱了两年的童心。此后的郁达夫到杭州嘉兴等地读书,对赵家消息灵通人士姝暗恋仍在继续:《自述诗》第九首注:“罗敷陌上,相见已迟,与某某遇后,不交一言”;《自述诗》第十首注:“是岁秋,又遇某氏姐妹及某氏。英皇嫁后,樊素亦与春归矣!”(26)其时赵家少女已与另一位富商子弟订婚,他心中深自懊恼。直到1917年他从日本回国,“于故乡的市上,只看见了她一次,只看见了她的一个怀孕的侧身,”(27)才彻底斩断对赵家少女的遐思遥爱。从时间来说,这段初恋整整持续八年,其感情无论是初期的敏感细致,还是后来的懊恼清狂,都是一种欲爱不能欲罢不可的自省式的感情重负。这种时时缠绕着作者心理的感情,其强度又因最终的失败而引发心中的极度痉。神经心理学证明:大脑存在着痉中枢和愉快中枢,它们同感觉的情绪特征有关,即同情感到遗憾的愉快与痛苦性质的感受有关。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表明,那些既不引起痛苦又不引起愉快的情绪的中性剌激是很难记住的。如果剌激动因没有引起愉快和痛苦的体验,那么反复剌激会引起皮层反应的完全消失;如果该剌激引起愉快和痛苦的情绪反应,那么重复剌激皮层的反应就会愈来愈强,形成明显的痕迹。痛苦中枢的活动(28)。郁达夫这段长达八年的初恋,虽有默默相对的陶醉一刻,但更多的默默咀嚼痛苦的单相思,其痛苦留下的记忆痕迹是很深的。

三、郁达夫作为创造性艺术家对现实中的赵家少女的艺术升华

郁达夫虽以赵家少女为原型(29),但并不是把现实中的赵家少女原封不动地搬到文学作品中去,在这一原型(30)进入文学作品时,郁达夫已对这一现实中的原型(31)进行了改装和升华,这就是郁达夫作为创造性艺术家的一面。为了理解这一点,先看看郁达夫在《 还乡记》中描写的“我”的一段貌似荒唐的行为:“我”在车站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不相识的女学生提着三个很重的皮箧,不知不觉走上前去想为她代劳,直到这个女学生对“我”诧异地看了一眼,“我”才如梦初醒,忙在心里道歉:“啊啊!我错了,我昏了,好妹妹,请你不要动怒,我不是坏人,我不是车站上的小窃,不过我的想象力太强,我把你当作了我的想象中的人物。”(32)超越现实内构“想象中的人物”正体现了郁达夫作为创造性艺术家的一面。纽曼在《创造的人》中区分了普通人和天才阿尼玛倾向的区别:普通人阿尼玛倾向的投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指向母亲,然后是姐姐(或比自己年长的女性),最后只有当阿尼玛从母亲和姐姐身上进一步转换的时候,才能投射到自己的异性恋人(即结婚伙伴),也只有这样,一个男人才能正常的去爱女人并达到心理成熟。然而“在创造性艺术家那里,个人原型依恋保留着很大的影响,并常常回归到对母亲和姐妹的个人依恋中去,女神的替身形象表现为对母亲和女儿的‘伟大天性’的延续联结,它在一个男人的心灵中生活并活动。因为一般发展中的个人‘依恋’在创造性艺术家那里继续着一种与原型(33)的共鸣,以至于在遭遇中,个人因素倾向于退回原型(34)。结果就是,那个内部的女性和‘表象’常常相对于他要比对于自己私人的女性来得更重要。”(35)

这段话比较难解,下面结合郁达夫作些分析。对于郁达夫来说,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就应该让那段对赵家少女的痛苦初恋随着时间慢慢消逝或通过其它非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从赵家少女到孙荃的阿尼玛转换中,把阿尼玛倾向投射到合法妻子孙荃身上,这才是一个男人正常的爱并达到心理成熟。但郁达夫作为一个创造性艺术家,他的个人原型(36)依恋(对赵家少女)保留着很大的影响,并常常回归到对姐性女人--赵家少女的个人依恋中去,结果这个内部的女性和“表象”--赵家少女比他自己的私人女性--孙荃更重要。他依然在那里继续着与原型(37)--赵家少女的共鸣,以一种远距离的超凡脱俗的爱来迷恋她,同时这这种爱以一种巨大的能量和自由度将现实中的赵家少女的面貌、体态、性格等种种感人特征聚集在一起,在心中进行扩张,从而构造出一个超越现实的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虽以现实中的赵家少女为底本,但已融入了郁达夫对女性美的理想,是郁达夫头脑中一个超越尘世的高不可及的理想的艺术女神。试以《十一月初三》为例来看“不知名的少女”对“自家女人”的超越。作者在开头表白:“自己因为和自己女人同居的期间很短,所以每遇到心境有什么变更波动时节,第一个想起来的,总离不了她。”(38)结尾申明:“我的落寞情怀,如何在相信我的女人……我想就是世界上想象力最强的人,也揣摩不出来。”(39)但这篇小说的主体部分却是对一个“不知名的少女”的三次探望:第一次是偶遇,少女的美令“我”惊汉:“啊啊!朝阳里照出来的这时候的她的侧面,马独恩娜,皮阿曲利斯,墨那利赛,我也不晓得叫她什么好!”(40)第二次是有意顺路探望,那幸福的一瞬溢于言表:“啊啊!这幸福的一瞬间!她果然从窗里也在对外面探看。可是她的眼睛,遇见了我的时候,她那可爱的脸子就电光似的躲藏下去了。……第二次遇见我这梦里的青花,水中的明月,我想当这时候谁也应该艳羡我的吧!”(41)第三次又在冬夜中赶去,直到看不出什么动静,才不得不折回。这美妙动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少女是谁?下面是作者对她的外貌所作的尽情的刻划:“一双眼睛,一双瞳人很黑,眼毛很多的眼睛,在那里注视着水桶。”“肉色虽则很细白,然而她这一种细白,并不是同城内的烟花深处的女人一样,毫不带着病的色彩。”“还有那一条鼻梁哩!大约所谓希腊式的九个字,就是指这一类的鼻梁而讲的吧?从远处看去,并不十分的高突,不过不晓怎么的,总觉得是棱棱的一角,正配压她那一个略带长方的脸子。”“我虽则没有福分看见她的微笑,然而她那一张嘴,尤其是上下唇的二条很明显的曲线,我想表现得最美的,当在她的微笑的时候。”(42)我们感到的是一个还留着现实的赵家少女的影子而远远逾越了现实饱含着郁达夫对女性美的理想的艺术女神,主体部分正是由对这个不知名的少女升华的艺术女神的热烈追求,才彻底瓦解了开头和结尾以“思念自家的女人”而建立起来的感情框架,充分显示了郁达夫这个创造性艺术家对现实的超越能力。

找到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43),使我们看到了这些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的“共性”,了解到郁达夫作为一个创造性艺术家对现实中的原型(44)的发行升华能力,也为我们进一步挖掘这些女性形象的意义探明了一条途径。

注释:

(1)童庆柄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提得到,第385--390页

(2)(3)(10)(11)(12)(21)(29)(30)(31)(43)(44)原型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4)(5)(6)(19)(27)(32)(38)(39)(40)(41)(42)《郁达夫小说全编》(上册),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第255页;第339--340页;第158页;第375页;第158页;第273页;第397页;第413页;第407页;第410页;第407页。

(13)(15)(17)(20)(25)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1982年版,第31页,第35页,第32页,第33页,第35页,第32页。

(18)(26)将增福编:《众说郁达夫》,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245页。

(22)(24)(33)(34)(36)(37)莱格的原型指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模式。莱格说:“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原始意象(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者记忆痕迹,它来源于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这方面它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沉淀,并因而是它们的典型的基本形式。”(瑞士)莱格著,冯川,苏克译,三联书店出版,1987年版,第6页。

(23)(美)C。S。霍尔,U。J。诺德贝著,冯川译:《莱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出版,1987年版,第54页。

(28)(35)童庆柄主编:《艺术与人类心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版,第111页,第145页。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