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浅谈阅读教学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从《槐乡五月》的两次施教说起

小学语文究竟要教给孩子些什么?比较常见的回答是:帮助儿童发展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思考、审美、想象能力和情感态度等。的确,听、说、读、写是语文最具特色的学科名片。但是最终落实到每一堂课上,对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还是需要有侧重点的。但是如何来把握每一课的教学侧重点呢?笔者以《槐乡五月》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从《槐乡五月》的两次施教说起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文中的“槐乡”到了五月槐花飘香,美不胜收,富有无穷的魅力。文章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的迷人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质,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教学本文,关键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悟美、积累美、表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设计教案前我收集了一些有关槐花的资料,加深对槐花的了解。分析课文之后,发现课文的思路比较清楚,涉及两条线:一、感受槐乡的槐花美,二、感受槐乡的孩子美。于是我将课文的教学设计成了三块内容:1、扶着学生感受槐花美(讲读为主),2、放学生感受孩子美(自读为主),3品议槐乡的美。原本以为这种由扶到放的设计对学生感悟美、积累美、表现美的学习会是一次很好的训练。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是极为冷淡,别说激发兴趣了,连一般的赞同都未能体现出来。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经过同科老师的建议和自己的反思,有些问题被忽略了,比如:学生对槐花不是很熟悉,光凭挂图视觉冲击不够,空动抽象的描述无法让学生形成槐花美的认同感,教师对槐花的熟悉不等于学生对槐花的熟悉。其次,三段式的设计将文章人为的分成了零散的部分,学生对课文没有了整体感。另外,教师对这篇散文教学时的语言煽情不够,显得很直白、无味。

根据第一次施教产生的情况以及课后的再思考,我进行了第二次的设计。这次我将整篇课文的学习设计成旅游的一个大活动,第一步用激情的语言引学生想去槐花盛开的那个地方,接着用多媒体展现槐花的姿态,有一朵的,有一丛的,有一树的,有一片的,并让学生说说眼前看到的景象,接着读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感受槐花的美。第二步在留恋花美、沉浸花香中与槐乡孩子一起吃槐花饭,一起嬉戏中感受槐乡孩子的能干、好客、幸福。第三步,用几句话表达自己游览了槐乡之后的感受(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也是槐香孩子的季节)。教学之后发现,学生的热情明显高涨,教学效果也优于第一次的教学。

对比两次设计,两次施教的过程,我觉得在教学的前后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1、把握好教材

读熟教材,读透教材,用孩子的眼光去读教材。把自己当成孩子“如果我读这个内容,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哪里?”善于发现有陌生感的语言“哪些语言第一次出现,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善于发现不易懂或有疑义的地方,要用工具书查实,自己千万不可摸棱两可。多关注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与之相比较。其次要会研读教材,写一些教材解读,抓好文章的课眼,使之牵一发而动全身。用教材教,教师除了要想好我怎样教学生学得进以外,更多的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兴趣更大,投入的注意力会更持久。

2、重视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愉快主动地加入到文本的表现中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悟文字,运用文字。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不断的训练积累而成的,一篇课文的学习其侧重点不同,则相应的语言训练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有的可以让学生说的多一点,有的可以让学生写的多一点,有的可以让学生思考的多一点,有的可以让学生咬文嚼字的多一点。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做做综合练习,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第二次的教学,让学生看槐花的美,说槐花的美,读槐花的美的教学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

3、准确落实课时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一篇课文,对学生的训练,如果眉毛、胡子面面俱到,则只能是教学的走过场,留于形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毫无作用的。所以教师要能从所要教学的内容中学会发现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并会进行取舍,制订切实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的设计。对语文教学而言,这一课到底侧重让学生获得哪方面的发展,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细化到每一课的课时目标,底线要订好。然后再思考学生学习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后是留下材料里的人物形象?还是获得具有指导意义的启示?亦或是情感的熏陶?……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