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高二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高二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 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 ”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 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 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当代,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恐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刺也先渐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誉望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声:声望。

B.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 就:趋向。

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发:打开。

D.誉望损于在陕时 损:损 害。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 ②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③以劳绩下敕奖励 ④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

⑤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 ⑥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额外的月饷。

B.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储备丰足。

C.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先;因担忧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对此毫不在意。

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①玉瀣,一种美酒。②《黄庭》,是道经的名称。

8.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 (5分)

9.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 。(《红楼梦》)

(2)________________,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

(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__,谁解其中味?(《红楼梦》)

(4)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自嘲》)

(5)心事浩渺连广宇, 。(鲁迅《无题》)

(6)寄意寒星荃不察, 。(鲁迅《自题小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 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4分)

①□□ ②□□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3)(5分)

①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②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 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10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道提着鸟笼,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

B.我俩是总角之交,从一起读大学到现在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

C.《红楼梦》的伏笔俯拾皆是,每每被脂砚斋指出,说它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D.这本宣扬邪教学说的小册子,讲的都是些不经之谈。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遏制假酒泛滥的现象,茅台、五粮液等8家白酒企业对外承诺,将向公众公开真酒的销售渠道、网点、供应量和假冒产品查处情况等原本“机密”的信息。

B.早前出现分歧的联合国安理会今天向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发出了措辞强硬且意见一致的信息,要求他们立即落实安南特使提出的旨在结束长达一年的流血冲突。

C.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D.中石化去年净利润为716.97亿元,平均日赚近2亿。研究中石化利润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几乎与国内油价调价频率保持一致,只要油价调整次数多,中石化盈利增长就快。

14.依次填充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______。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他所指出的“中国症结”,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翻翻看看,________。

○1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2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3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4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5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6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2○3○5 B.○1○3○6 C.○2○4○5 D.○1○4○6

15.2012年两会期间,《大河报》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网上调查。请阅读下表,回答问题。(5分)

(1)综合下表所提供的信息,你会得出什么结论?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针对此现象拟一则公益广告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培养孩子过程中您是否有溺爱行为? 您是否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独二代”被称为“雪花宝贝”,您是否 认同?

有过 从无 不太

注意 一直 很少 从无 认同 部分 认同

76.8% 14.5% 8.7% 49.4% 46.0% 4.6% 24.6% 51.4% 24.0%

(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益广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写两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浪花:如果没有礁石的阻拦,我怎能开得这般的美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8月7日的《成都晚报》刊发了题为《不读〈红楼梦〉不配当空姐》的一则报道,报道说,泰国国际航空大众有限公司在华招空姐,面试时,就考了有关《红楼梦》的问题。记者问:“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泰航一高层人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我们这次就是想招具有中国特色的空姐,如果连中国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怎么能称得上有中国特色?所以,不知道《红楼梦》,没读过《水浒传》的,我们坚决不要。”

请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成为‘法’的适用基础”的是“约定俗成”的“俗”。)

2.B(错在“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原文第四自然段中是“也有可能”。)

3.C(错在“应该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原文第六自然段中是“和而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损:减少,降低。)

5.C(③是说陈镒因功劳政绩而受奖;⑥非陈镒所为)

6.C(应为陈镒“请求朝廷诏令当地官吏安抚救助”)

7.(1)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陈镒)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朝廷)多有废弃或设置。

译出大意给2分;“明年”(第二年)、“所至”(所到之处,到的地方)、“便宜”(便利)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

译出大意给2分;“活”(使……活,让……活)、“以(之)闻”(以此上报,使上级知晓这事)、“命”(任命)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5分)

9.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道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壮志难酬的愤慨)。(6分,每点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答案】(1). ①坚忍(执着)②乐观

(2).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⑴忧怨中充满希望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B 解析:B项,“总角之交”指少年时期就很要好的朋友。句中是说我俩从读大学认识的,不合语境。A项,“纨绔子弟”指那些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的子弟。C项,“俯拾皆是”形容为数很多,而且容易得到。D项,“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A、C、D三项均使用正确。

13.A解析:B项宾语残缺,“冲突”后应加上“的建议”;C项语序不当,应为“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D项暗换主语,“几乎……”一句主语残缺)

14. A (第一处选○2句式协调,内容合理;第二处选○3,○3与上下文联系密切;第三处选○5,○5符合递进关系,反映体会得深刻)

15.(1)结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同或部分认同“独二代”被称为“雪花宝贝”。孩子脆弱如“雪花”与家长溺爱孩子、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密切相关。(3分;合理组合即可,三项调查内容缺少 1项扣1分;如果只对表格中的一项调查内容进行概括,只得1分)

(2)示例:不要让“雪花”融化在你的手心里。(2分;扣题1分,修辞1分)

16.(6分;每句3分,内容贴切1分,句式1分,拟人修辞1分)

[示例]

宝剑:如果没有砺石的打磨,我怎能变得这般的锋利?

彩虹:如果没有风雨的洗礼,我怎能变得这般的绚丽?

六、17.写作(60分)

17.参照201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点拨】国家教育部 2000年3月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2003年5月又颁发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改精神,进一步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了独立性、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要求。不管各地贯彻实施的情况如何,高中生在与名著“接触”的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的体验,以“ 名著啊名著”为话题作文,是有话可说的。你可以就题目提供的材料发表评论也可以就一部名著、几部名著发表评论,或者对中学生读名著这个问题发表见解,你也可以写你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也许,在读名著问题上你有难言的苦衷,那就不妨把苦水倒出来,“倒”得真切,就是佳作。但请注意,“名著啊名著”的话题本身就对文章的情感因素提出了暗示,所以,不管用何种文体,你的文章须带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范文】

读《红楼梦》感悟钗黛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也是我国文学著作中最富有光彩的人物形象。在太虚仙境中,二人并列于十二钗正册之中,但却有着极不同的性格特征。

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咬尖’好胜,她的恋爱悲剧和早夭,并不值得同情;薛宝钗倒挺叫人喜欢的,性格温柔。”有人干脆说:“找个薛宝钗这样的对象不赖,真是个贤妻良母。”

这种看法太不公平了。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由于丧母过早,不得不寄养于外祖母家中。一进贾府,她就抱定这样的主旨:“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样小心谨慎做人,或许能引起人们的同情,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原因在于她毕竟是林黛玉,未能改变心直口快、自尊敏感的个性,说不定哪句话就把周围人得罪了。史湘云与她逗趣,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笑着附和,她本来也可以跟着附和一句,或付之一笑,但她却非常敏感地觉得这样把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取笑,于是立即表现出一种非常不满的样子。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她也感到不快。

在林黛玉身上有着过多的敏感和自尊,这种性格和她的身世直接相关。她,是贾母的外孙女;她,是寄人篱下的女子;她,是孤高自傲的才女;她,是多愁善感的娇小姐。她想摆脱命运又无法摆脱,这使得她心灵受到很大扭曲,烦恼也无时不笼罩着这个少女的心。

一次,她夜间去怡红院。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拒绝开门,这却引起她的诸多心事,“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第二日,见满地落花,她由景触情,写出有名的葬花词。

林黛玉的这种孤高自傲,是她痛苦的根源,这不能归咎于她,而在于封建制度本身。

林黛玉不仅身世值得同情,她爱情的不幸也值得同情。林黛玉对宝玉的爱情,绝非在于金钱和宝二爷的地位,而是发自内心的那份真诚,她不像宝钗那样去规劝宝玉关心仕途,而是与宝玉一样讨厌功名,追求自主婚姻,心心相印。

相比于林黛玉,薛宝钗则截然不同,她在金陵十二钗中,是有名的“ 冷美人”,连吃的药都叫“冷香丸”,由此可见,她却是有一番心计的。初入荣国府,这位出生在皇商之家的千金小姐,给人的印象便与众不同:“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曹雪芹在初次介绍她时便说:“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凤姐对她评价为:“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以这种“会做人”的态度周旋于荣府之中,上上下下,男女老幼,都处得八面玲珑。在这件“ 和善”的外衣之下,却掩盖着 她丑恶的灵魂。

她是一个很善于奉承、迎合的人。她知道在荣府中要依靠 贾母,因为贾母可以一言定乾坤,这一点被工于心计的薛宝钗早看在眼里。贾母为她过生日时,叫她点戏,她便投其所好,点出贾母平日最爱看的戏,因此得到了贾母的“更加喜欢”。

一次在园中她偶听到丫鬟小红和坠儿说的私房话,又无处躲藏,力求自保,心生一计,装出追打黛玉的样子,来个金蝉脱壳,无形中又嫁祸黛玉。金钏跳井,本为王夫人所逼,宝钗听后却若无其事地说:“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足掉下去了。”如此会“ 体贴”人,怎样不被赏识呢!这一切表演,明眼的人一下子便看出,隐藏在她身上有那 么多残酷的本性,牺牲别人的利益,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她规劝宝玉要看重“仕途”,与宝玉的叛逆格格不入,更显示她死心塌地效忠于封建阶级的本性。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人应当 一切都美:容貌,服装,灵魂,思想。”以此来衡量薛宝钗,便可断出这个人物身上的是非了。

雪芹先生笔法神韵,勾画出的人物现实贴切,该赞的话早已有人说过,就让一段戏文结尾吧:“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授官御史。迁任湖广副使,历任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声望。

英宗即位那年的三月,升任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饿的百姓大多流亡迁徙到有粮食的地方。陈镒取道出大名看到这种情况,上疏陈述其情状,诏令免除了灾民的赋税劳役。正统元年,陈镒进言陕西有战事,百姓被繁多的供给所困,请求全部停免。诏令同意。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多有废弃或设置。所辖的六府遭受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皇上听从了辅臣的请求,实施救灾政策。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救灾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储备。

正统六年春,因陈镒长时间在外操劳,诏命与王翱一年更换一次。正统七年,王翱调任辽东,陈镒又出任地方长官。一年满了应当代换时,因陕地百姓请求让他留下,诏令仍任原职。当时粮仓储备丰足,有驻军的足够十年之用,没有驻军的足够百年之用。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额外的月饷,也不折减他们的饷钱。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正统九年春,升为右都御史,镇守如同以往。秦中发生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免去灾民赋税的十分之四,其余部分米布都收。当时瓦剌也先逐渐强盛,派人授予罕东各卫的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设置甘肃行省的名号。陈镒上报朝廷,请求严加防备。后来,诏命陈镒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的边防事务,听任他们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因灾害频繁,逐条上奏安抚军民的二十四件事,大多经商议后执行。

陈镒曾害怕襄、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起来作乱,请求诏令河南、湖广、陕西的三司官亲自到该地安抚救助他们。得圣旨允许执行,但当事人对此不在意。王文也相继极力指出主管官吏怠慢疏忽,恐怕会留下祸患。到成化年间,于是有项忠逐流民之举,人们更加思念陈镒的话。

景泰二年,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陈镒到此时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陈镒每次回朝廷,百姓必然阻塞道路簇拥马车而哭泣。下一次到来,则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他深得军民的欢心,前后巡抚陕西的人没有谁赶得上。

景泰三年春,陈镒被召回与王文共同掌管都察院。王文威严,众御史怕他如怕神。陈镒性格宽大仁恕,缺少刚正不阿的一面,声誉威望比不上在陕之时。第二年秋天,陈镒因病退休。去世,谥号僖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损:减少,降低。)

5.C(③是说陈镒因功劳政绩而受奖;⑥非陈镒所为)

6.C(应为陈镒“请求朝廷诏令当地官吏安抚救助”)

7.(1)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陈镒)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 朝廷)多有废弃或设置。

译出大意给2分;“明年”(第二年)、“所至”(所到之处,到的地方)、“便宜”(便利)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

译出大意给2分;“活”(使……活,让……活)、“以(之)闻”(以此上报,使上级知晓这事)、“命”(任命)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①对比:首联“千峰”与“一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玉华山峰峦众多、山路险峻的特点。②烘托:第二联以“云气”缭绕、“天风”吹拂,烘托出玉华山直上云天的高峻。(如果答第二联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并有适当的分析也可以)③侧面描写:第三、四联通过描写在山上远眺旷野平江、俯瞰烟雨城郭的景象,侧面表现了玉华山之高。(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二点以上给5分)

9.①以景作结(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城郭笼罩于烟雨迷蒙中的凄迷景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表现自己的“伤心”。②语意双关(答“虚实相生”“象征”“想象”也可),“烟雨冥蒙”既可指自然之景,又可象征当时动荡不定、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3)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纯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淳朴民风的冲击。B.“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错误。D.“表现……厌倦”,“寄托……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纯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做铺垫。)

(2)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冷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和分析各1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3)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顾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纯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写出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概述1分,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观点一:我赞同作者对村庄变化所持的批评态度。理由:①伴随村落富裕而来的是纯朴民风的沦丧。道路宽了,村民有钱了,却经常有人赖账不还,店主也不再赊账,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信任消失了。②游人的大批涌入,破坏了村庄原本的安宁恬静,人心也随之变得浮躁、狡诈。店主把曾经象征着诚信与信任的黑板,当做招牌招揽慕名而来的游客,热情的招呼本质上就是一种欺骗。③表面的繁华热闹本身恰恰折射出人们精神缺失而无从寻觅、无法自救的悲哀。游客冲着“黑板”走进深山,意在寻找迷失的诚信与信任。可一次荡涤灵魂之旅却演化为在冷冷的黑板前的拍照、留念。诚信与信任岂是拍个照能留得住的。精神缺失固然可悲,然而更为可悲的是缺失了精神拯救的有效途径。

观点二:我不赞同作者对村庄变化所持的批评态度。理由:①村落地处偏远,原本闭塞贫穷,村民连简单必需品都要赊账;成为旅游景点后,道路宽了,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富裕了,这对村民而言是一种好事。②繁华热闹是村庄开发成旅游景点后必然会带来的变化,开发之后,山村能为慕名而来的人们提供一个欣赏原始美景、感受山村生活、寻找失却的诚信与信任的好去处,这对于渴望到远离尘嚣的地方放松身心的城里人而言也是一件好事情。③作者对于村庄而言是个局外人,他对村庄变化的态度不代表村民们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态度。作者享受着城里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希望村庄永远保持着“世外桃源”的封闭状态,他对村庄只是一种“远观”的欣赏心态,并不知道村民们生活的艰辛。④发展是社会的主旋律,诚信与信任的暂时缺失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伴生的一种现象,不能因为害怕民风改变就让大山深处的村庄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也不能把民风的改变完全归咎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B.“从事广告业”比较顺利,不能算作“挫折”;C.从文中看不出“灵感”与“自由创作,拍摄出……以情动人的电影”的关系;D.对文本的理解不当)

(2)①文章开头从《岁月神偷》这部电影写起,引出下文对罗启锐其人其事,尤其是对其电影事业发展历程的叙述。②文章第二段写《岁月神偷》的获奖情况和罗启锐的感言,是对罗启锐“以情动人”的电影追求的肯定。③文章中间部分写《岁月神偷》的命名几经周折,以这个典型事例表现了罗启锐对电影艺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精神。④文章结尾部分借《岁月神偷》电影中的一句话来凸显罗启锐的人生信念。(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①注重电影的思想性,不迎合观众的口味;②认为电影要以真情感人,坚持拍摄感动观众的电影;③尊重历史,不随意曲解;④对香港近三十年来的电影有清醒的认识,认为现在的香港电影风格太少;⑤坚守自己的创作标准,不为拿奖和赚钱而拍电影。(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观点一:“梦想”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理由:①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人生的明灯,有了它的指引,人生才有奋斗的目标,罗启锐早年爱电影的梦想一直引领着他为之奋斗。②梦想要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罗启锐拍电影不是为了个人获得名利,他主张拍有思想的电影,希望自己的电影能感动观众,这就是在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③梦想要用汗水和泪水去浇灌,才能最终实现。罗启锐 坚守自己的电影梦想,虽然电影之路曲折,但他始终执着追求,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观点二:人生因“沉淀”而升华。理由:①沉淀生活经历,珍藏人生中美好的一切,人生才会有温暖,有感动,有收获。罗启锐珍藏着与哥哥一起生活的经历和浓浓的兄弟之情,经过数年沉淀,终于拍出了《岁月神偷》这部优秀的电影。②沉淀要摒弃浮躁,远离热闹喧嚣。罗启锐不愿往热闹的电影圈挤,他住在远郊,只为了安心创作。③沉淀需要潜心积累,罗启锐写《宋家皇朝》剧本前,翻阅了200多本相关书籍才开始动笔,这种不急功近利、不倦于学习积累的精神正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

(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B(用错对象,“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此处应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

14.A(B项宾语残缺,“冲突”后应加上“的建议”;C项语序不当,应为“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D项暗换主语,“几乎……”一句主语残缺)

15.C(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

16.(1)结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同或部分认同“独二代”被称为“雪花宝贝”。孩子脆弱如“雪花”与家长溺爱孩子、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密切相关。(3分;合理组合即可,三项调查内容缺少1项扣1分;如果只对表格中的一项调查内容进行概括,只得1分)

(2)示例:不要让“雪花”融化在你的手心里。(2分;扣题1分,修辞1分)

17.(6分;每句3分,内容贴切1分,句式1分,拟人修辞1分)

[示例]

宝剑:如果没有砺石的打磨,我怎能变得这般的锋利?

彩虹:如果没有风雨的洗礼,我怎能变得这般的绚丽?

六、写作(60分)

18.参照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授官御史。迁任湖广副使,历任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声望。

英宗即位那年的三月,升任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饿的百姓大多流亡迁徙到有粮食的地方。陈镒取道出大名看到这种情况,上疏陈述其情状,诏令免除了灾民的赋税劳役。正统元年,陈镒进言陕西有战事,百姓被繁多的供给所困,请求全部停免。诏令同意。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多有废弃或设置。所辖的六府遭受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皇上听从了辅臣的请求,实施救灾政策。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救灾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储备。

正统六年春,因陈镒长时间在外操劳,诏命与王翱一年更换一次。正统七年,王翱调任辽东,陈镒又出任地方长官。一年满了应当代换时,因陕地百姓请求让他留下,诏令仍任原职。当时粮仓储备丰足,有驻军的足够十年之用,没有驻军的足够百年之用。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额外的月饷,也不折减他们的饷钱。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正统九年春,升为右都御史,镇守如同以往。秦中发生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免去灾民赋税的十分之四,其余部分米布都收。当时瓦剌也先逐渐强盛,派人授予罕东各卫的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设置甘肃行省的名号。陈镒上报朝廷,请求严加防备。后来,诏命陈镒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的边防事务,听任他们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因灾害频繁,逐条上奏安抚军民的二十四件事,大多经商议后执行。

陈镒曾害怕襄、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起来作乱,请求诏令河南、湖广、陕西的三司官亲自到该地安抚救助他们。得圣旨允许执行,但当事人对此不在意。王文也相继极力指出主管官吏怠慢疏忽,恐怕会留下祸患。到成化年间,于是有项忠逐流民之举,人们更加思念陈镒的话。

景泰二年,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陈镒到此时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陈镒每次回 朝廷,百姓必然阻塞道路簇拥马车而哭泣。下一次到来,则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他深得军民的欢心,前后巡抚陕西的人没有谁赶得上。

景泰三年春,陈镒被召回与王文共同掌管都察院。王文威严,众御史怕他如怕神。陈镒性格宽大仁恕,缺少刚正不阿的一面,声誉威望比不上在陕之时。第二年秋天,陈镒因病退休。去世,谥号僖敏。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