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图画书与语文教学

问题: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图画书与语文教学

1.图画书浅显吗?

2.朗读图画书会使儿童阅读能力停滞吗?

3.为什么说图画书不是“蝌蚪的尾巴”?

4.为什么说朗读图画书也是语文教师的必须?

5.为什么阅读图画书不必拘泥于意义的探究?

6.“图画书就是图画书”是什么意思?

→图画书浅显吗?

一个问题:朗读课上,多读一些深邃优美的美文不是更好吗?

这个问题成为问题的前提有二:第一,图画书是浅显的;第二,图画书朗读将使孩子只能阅读图画书。

大家普遍认为:图画书很幼稚,图画书阅读是一个初级阶段、一个早期过程、一个越快超越越好的过渡时期。弃舟登岸,是教师的目的。教师期待孩子早日到达的地方,是白纸黑字的真正的阅读——唯在白纸黑字的阅读中,才有真正的鉴赏和思考。

在我看来,图画书,尤其是经典图画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语言的精粹。最简单的故事,最简单的对话,有时甚至连情节都没有——文章里往往不免拖出一截教化的尾巴,而图画书里却极少见到——更不要说那些不厌其烦的描述和解释了。这就给了读者极为开阔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次一等的读者,能够体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高一等的读者,则因文本兴发感动,体味出作者梦也梦不到的意蕴。”“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居然从中悟出古今之成大学问、大事业者必须经过的三重境界,这种解读,实在是词人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认的“言外之意”。

对我而言,图画书朗读的诱人之处即在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透过简单的情节,看见丰富的多层的意蕴。比如《一粒橡子的奇遇》和《风到哪里去了》让孩子朦胧悟出生命轮回及万化归一;比如《小熊,睡不着吗?》和《魔奇魔奇树》则让孩子感动于充满智慧、力量和温暖的父性之爱。

“看看黑暗吧,我为你拿来了月亮。”

多么隽永、温馨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啊。

还有:“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这是真正的神品。越简单越珍贵,越简单越神奇!面对这样的图画书,要忍住了不读给孩子听,那是需要绝强的意志力的。可惜啊,《小熊,睡不着吗?》《魔奇魔奇树》及《迟到大王》,我只能就着《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给孩子读故事。如果我们看见大图、全书,那么我们的快乐、感动,还有不意而得的深刻与提升,必将更多。

在我看来,这种全无压力、轻松愉快、渐行渐深、渐行渐远的图画书阅读,只有教师能做——也是教师第一应当去做的。一本接一本,一个小故事又一个小故事,师生互相激发、互相启发,携手走过的这条简单之旅、随意之旅,将使学生终身不敢浅薄地傲视一切看起来轻微浅显的东西。这样的人,也许更具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更善于从平凡生活、平凡事物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图画书也许真的很浅——如果你不具慧眼,只能从人所众知的深刻里看见深刻。

→朗读图画书会使儿童阅读能力停滞吗?

以为图画书朗读将使孩子只能阅读图画书,这种忧虑源于我们高估了自己对于孩子的作用,也即轻视了生命的主动性——蕴于生命内部的非长不可的必然性。

我清楚地记得,直到上师范,我还是连环画书摊上的常客,我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了解,全部来自小人书。直到今天,我还是《连环画报》的热心读者。我对图画书的喜爱,一点也不妨碍我走向深刻和广阔。

我性本吝啬。潜意识里,总希望孩子借走一本书,能多读一些文字,多读一些日子。而家长呢,由于经济和观念的原因,愿意投资给孩子买图画书的也不多——即便买,也是称之为印刷垃圾的“乌龙院”“奥特曼”“虹猫蓝兔”……我们的班级图书里是没有图画书的。除了朗读和奖励阅读,除了父母有能力、有热情为孩子网上购书的个别孩子,绝大部分同学再没有机会接触这些经典图画书。

[4]

所以,在我看来,我给孩子读图画书,不是读得太多,恰是读得太少。

以长篇小说为主的班级共用图书,一直在以很高的频率流通周转着。《椋鸠十动物故事》《酷男生俱乐部》《随风而去的玛丽阿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鼹鼠原野的伙伴们》《史记故事》……七万字的《山鼠叔叔的欢送会》,阅读程度中等偏下的学生一天就能看完。孩子们的日记告诉我:他们喜欢读,他们能读进去。如果“大字书”读不动,就换“抱抱丛书”。这不很好吗?请相信生命的主动性。

→为什么说图画书不是“蝌蚪的尾巴”?

儿童阅读推广刚刚开始几年,作为儿童阅读事业“形象代言人”的图画书,在唤醒、软化成人,温暖、呵护儿童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将一直发生,并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多么希望中国的读书人,都能与图画书相伴,从图画书中汲取童心独有的快乐、温暖还有创造力。

生命是主动的。时候到了,孩子自会朝着更高的地方去,但他一定会不时回望图画书,回到源头汲取清新和力量;如果那孩子原本就是力量薄弱,无力行得更远、登得更高的,那么我们就该加倍地感谢图画书,因为是图画书让他居然可以与书相拥,享受到阅读的幸福。

无意识和潜意识是孕育培植了显意识的土壤。很多时候,无意识和潜意识是以当事人不能觉察的方式,比显意识更深刻、更有力地决定了人的思维和行动的方向。

相比于显意识,无意识、潜意识不是一个需要超越的低级阶段,而是需要人类加倍敬畏、加倍呵护的精神整体的重要部分。

类似的道理,绘本不是一个需要超越的低级阶段,不是一截需要脱落的蝌蚪的尾巴。

→为什么说朗读图画书也是语文教师的必须?

以上都是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来谈“总读图画书”的原因。其实,最真实、最深刻的原因乃是教师自己对于图画书的着迷,是教师自己还没有从图画书研读的快乐中走出来。

正因为怀抱了这分私情私心,所以我们的图画书朗读才拥有了一般教学难以企求的自然与真诚。教师朗读图画书,大部分出于自己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朗读,和学生一起发现独自揣摩不能得到的发现和意义。“我需要”使得教师身上那个时刻想着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名叫“教师”的恶魔消失了,有的只是师生同行探幽的惊喜。比起上课,图画书朗读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较难把握、较难确定。也就是说,只有图画书讲述,能让教师多多少少放下骄傲,老老实实从图画书——也从学生那里找回自己流逝了的童年,重新获得灵气和生机。

教育意识最为明显的时候,是教师最为高高在上的时候。那时候的讨论和谈话最为虚伪做作。其实孩子是极敏感的,他们对此心知肚明,于是教育效果绝不是看起来的那样令人乐观。很多时候,是学生在有意识地配合教师,为的是让教师高兴,让自己早点完成任务。

当教师放任个人兴趣,将朗读变成充满未知的游戏和冒险的时候,很多问题、对话和感悟,都是从情境中自然生动地涌现出来的。这是美丽而浪漫的事情,这是吸引我不停地朗读、不停地记录的重要原因。

我们对于图画书的研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未及浸润,就喊反思,这是忘恩负义,也是中国特有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相信儿童的生命主动性,也相信自己的生命主动性。

[4]

这是自然的状态,这是孩子的状态。我喜欢我的状态。“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于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是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为什么阅读图画书不必拘泥于意义的探究?

在今天,能够看到的图画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字精练的那一种。在我看来,图画书的文字越精粹,越富于韵律(如“猜猜爱”),就越接近于如歌如诗的神品境界。很多篇关于贫苦地区失学儿童状况的文字报道,都不及苏明娟那双渴望的“大眼睛”更让“希望工程”深入人心。图画、音乐、气味、抚触……这些作用于“沉默的右脑”的非语言的刺激,其在帮助人认识自我、形成自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和语言推理一样重要的。

听乐、观舞、临泉、当风——爱及被爱——那些我无力用语言表达的体验,难道于我不是真实而重要的?如果缺少了这些体验,我之为我的只剩下思维和语言的人生,还有什么意味?它们更多诉诸于感性,它们更多属于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领域。一方面,它们与美好的文字一样让人的灵魂保有柔软和温润;另一方面,它们又混淆或者打通了精神体验和身体感觉的关系,使人处于一种“不说还好,一说便错”的朦胧状态、模糊状态。在一心希望从图画书里得到语言提高和写作帮助的实际的人们看来,这种朦胧和模糊阻碍了儿童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的发展。殊不知,正是这种柔软、温润、朦胧、模糊,使精神保有了它的完整性、扩张性。而这种涵融模糊的完整性、扩张性,恰是童年的特征——具有无限容量和无穷发展可能的童年的特征。

这个世界浸泡在追功逐利、精打细算的冰水里已经太久,世界正日趋变得坚硬、寒冷;对于智力发展和应试能力的过度追求,终于把“教育”这个原本温暖柔软的名称也浸泡在追功逐利、精打细算的冰水里了。在这种状况下,唯有艺术和艺术所带来的柔软、温润、朦胧、模糊能够让每一个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于人情的冰水和荒漠中,保有一份纯净、温暖、清新、趣味——人的气味。

不止一次觉得,并非所有好作品都适合进课堂。把一本适合亲子共读或者独自体味的图画书搬进读书课,在朗读和观赏之外增添许多讨论,真的是对好东西、好感受的一种稀释和糟蹋。这样的事情,我也做过,而且以后还要做。因为我和很多朋友一样,急于给观众呈现出一篇显性的,至少是经过了教师的罗织可以用语言明白表达的儿童阅读成长的报告。

→“图画书就是图画书”是什么意思?

说到图画书,既然它是图画书,我们就不该指望从它那里获取太多的书面语言的帮助。正如我们不该指望从大部头的世界名著中看到太多的画面。拍多少次电影、电视剧,也不能替代人们对于小说《红楼梦》的热爱,因为在白纸黑字的素净的阅读中,你可以凭借想象,拥有属于你的宝哥哥、林妹妹。一样的道理,文字描述再到位,也不能替代人们观看舞蹈《千手观音》、瞻仰佛雕大日如来所体验到的震撼——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丰富和微妙的。言不尽意、难以言表,不是图画书的缺陷,恰是图画书的特殊价值所在。图画书就是图画书,不要把“字书”的功能强加于它,正如不要希望橡树的枝头挂满苹果。

无论孩子成绩好不好,作文水平高不高,学生时代是一个终究会过去的阶段,可是,我们希望孩子永远不要忘却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那么,这样的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一样活得充实而有尊严。因为凭借着这一点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能力、吸收能力,他已具备了自我幸福、自我生长的能力。就像一棵树,只要根须找到了地泉,就足以长到参天,坦然地享受阳光、迎接风雨。至于世人称它为楠木还是白杨,全然无增无损于一棵树的快乐。

[4]

既然我们从不担忧音乐、电影、美术、舞蹈会阻碍了孩子的读写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担忧图画书会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呢?最好把图画书当做和音乐、电影、美术、舞蹈一样的美好事物来对待。如果说图画书和那些事物还有差别,那就是:图画书是书,图画书大多是在讲故事,那么,比其他艺术形式,图画书更能帮助孩子亲近阅读、亲近母语。对于那些“因为图画书”而疏远“大书”的孩子而言,若无图画书,也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看书呢。

我们不仅不该把图画书和字书对立起来,而且不能把图画书看作越早超越越好的过渡阶段。重要的是孩子由中获得的幸福感,由中获得的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其次还有对于图书、对于阅读的亲切感。至于如何让孩子由图画书进步到读“真正的书”,我相信约翰·霍尔顿的话:了解哪些书是适合孩子的,找到它们,并放置在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就行了。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下一篇 : 朱自清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