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4-03-29 03:01:28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学实录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课堂实录

设计指导思想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的一首诗歌,根据教材的编写预设,这一板块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理解”与“诵读”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活动)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体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家的情感倾向。

为充分体现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并最终实现板块教学的目标,在本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人江河的相关诗歌创作(朦胧诗的相关特点已经在《相信未来》中解决),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社会的背景知识,以及以诗人为代表的一代中国青年在面对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乱走向建设时的喜悦、自信与激情的向往。在大体掌握了这些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作为一首朦胧诗,《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尽管总体格调是激情与欢快的,但诗中的一些诗节或诗句还是体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变化,如第三诗章的抒情性就比其他诗节更为突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语调的各种变化,去寻找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歌的意象丰富,在诵读活动中,要让学生尝试分析这些意象,理解诗歌用纷繁的意象描绘出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既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表露,从而把握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诗歌主题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又会帮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更准确、传神地运用语气、语调的变化和诗歌节奏的变化去表达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诗人在面对祖国春天来临时的那份喜悦之情以及对理想和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2.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深刻领悟作品的感情基调;能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准确读出诗人的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

2.难点:对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认识与理解,朗读过程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呈现形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阴云密布,无人能够看到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未来的时期,20岁的诗人食指用朴实平易的文字,用冷静而炽热的语言告诉人们: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能够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若干年后,所有有幸还活着的人真地看到了诗人当年的预言,“文革”结束了,我们的国家从疯狂回归了理性,从寒冬走回了春天。内乱结束了,建设开始了;封闭结束了,改革开放开始了。每一个中国人都由衷地发出了笑声,这时候又有一位诗人站了出来,他放声为所有的变革者唱出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如此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先有一个简单的社会背景了解,让学生对《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与《相信未来》两首诗所产生的年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想唤起学生读诗的激情,最初读《相信未来》时,我们更多拥有的是压抑与沉重,现在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当初的压抑之情会一扫而空。这样能让学生有一种读诗的冲动。)

二、诗人江河及社会背景

1.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江河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梁小斌等人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朦胧诗群,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有《纪念碑》、《星星变奏曲》等。其大部分诗作与其他朦胧诗人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但他的有些诗作更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意识,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即是其中的佳作。

2.社会背景: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初步从内乱中走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注定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国家对外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中国开始由内乱走向建设,社会逐步走回正确的轨道。国家的这一变化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到鼓舞和振奋,人们普遍感到国家发展的春天回来了。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有志青年甚至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作为诗人的江河更是敏感地意识到国家这一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和社会,诗人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歌唱,并且把这首歌明确地表示要献给所有的变革者。

(诗人和背景知识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为什么会在诗歌中有那么浓烈的激情,为什么会如此地喜悦和兴奋,这是为准确朗读诗歌并准确理解诗歌打基础。)

三、检查预习,让学生回答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

【明确】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章写变革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一系列意象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生机,这是被束缚力量的释放,是久蛰生命活力的勃发。

第二章写出了变革者的精神风貌,诗人激情赞美了热情、开朗、纯洁的奔腾者。

第三章写出了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诗人用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坦诚、纯洁和信任的美好。既可以理解为新时代到来后,诗人对人与人之间构建坦诚交流关系的渴望,又可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境界的期盼,表达了对新时代生命准则的理解。

第四章点明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变革者所有变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人的“生活”,要让“美丽的风光”“在人们的脸上内动”,要让“笑声”“溢满普通的家庭”。

(此环节一是检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二是为下面的朗读打下基础。)

四、教师读诗,让学生感知诗歌情感基调(可就某一诗章进行朗读,不必读全诗)

(教师的读之所以不称为“范读”是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在学生面前拥有读诗的勇气和权力。一旦称为“范读”势必意味着教师读出来的诗歌就是范例,这会让所有在朗读功力上有所欠缺的教师知难而退。在这个环节,教师只要尽力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就可。如果觉得时间紧张,这个环节也可以略去。)

五、自由诵读,把握节奏,体会诗人情感。

把学生分为四组自由诵读,每组分别读诗中一个诗章。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人的情感。

【诵读提示】:

第一诗章是写变革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一系列意象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生机。全诗章共3节,第1节和第3节要着重读出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的生机。其中第1节“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这几句诗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由重到轻柔的转换;第3节中的两个“走吧”所带有的那种欢快与兴奋要在语气上有所体现。第2节在朗读节奏上的处理要舒缓而略显沉重,要有一种叙事感。“为了在今天歌唱”要读得余味悠长。

第二诗章是写变革者的精神风貌。第1、2节,诗人言说“热情、开朗”的奔腾者有着美好的愿望,他在寻找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如美丽的爱情、大地的丰收、机器的轰鸣等。在朗读时节奏要明快,要突出奔腾者的兴奋、激动和喜悦之情。第3、4节诗人写奔腾者在现实中看到了一些因被过往历史伤害而感到迷茫的目光,那些迷茫的目光又尖锐地刺痛了奔腾者的神经,让奔腾者想到了历史中“不能原谅的一切”。奔腾者决心以自己一颗纯净的心灵“清澈地对待别人”,那颗心就像“一颗鲜红的浆果”“一年又一年地挂满枝头”,去“让善良的人们摘去”,从而重建生活的信心。一想起奔腾者的这种举动,诗人的“诗中就扬起好听的声音”。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就要注意节奏的变化与语气的缓急。比如读“我知道你那善良的愿望,你们原谅的姑娘/原谅的,生活中渐渐迷茫的目光”时节奏要慢,语气要轻,体现的情感要凝重。读“但是那不能原谅的一切/又尖锐地刺痛你/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时“但是”要重读,语气要加强,情感要强烈;读到“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时语气要由强转弱,节奏要由快到慢。读到“想起你,我的诗中就扬起好听的声音”时语气应该是抒情的,要体现一种温暖和希望,要能体现诗人对奔腾者的由衷赞美。

第三章写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诗人用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坦诚、纯洁和信任的美好。在朗读这个诗章时节奏要轻快,语气要抒情,要让听者感觉朗读者就是在描绘一张美丽的图画,在叙述一个动人的童话。只有在读到最后一节时节奏才要表现得铿锵有力,以示我们对生命准则的坚守。

第四章点明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变革者所有变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人的“生活”,要让“美丽的风光”“在人们的脸上内动”,要让“笑声”“溢满普通的家庭”。因此,第1、2节要读得节奏干脆而鲜明。第3节节奏要舒缓,要读出一种期盼和呼告的效果。第4节应该是轻快的节奏。第5节语气应读出严肃,节奏读的要有力,要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意味在里面,以此来表达诗人面对未来和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最后一节要把诗人的自信、追求、一往无前的气势读出来,全诗最后一句话“春天伴随我们一起奔腾”要处理得干净利落而气势不凡,节奏和语气都要仔细揣摩。

(之所以把学生分为四组出于以下考虑:一、全诗很长,不分组一节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二、所有学生都应在课前充分预习了全诗,课堂上只是让他们在相应的诗歌部分把自己的阅读体验朗读出来,从常理上说不应存在有学生无法体验全诗情感及思想内容的情况。)

(所有的朗读提示都应是教师在课前下发的预习指导材料,以便学生在预习中有所借鉴。)

六、每组进行组内朗读交流,要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同学在全班朗读以展示自己的理解,并接受老师及全班同学的评价。

【明确】诗人的情感: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动乱的岁月中走出来,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复苏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像自己一样和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作者的情感应是喜悦、兴奋、激动、昂扬的,诗人要和所有善良的人一道奔腾,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具体到每个诗章,诗人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在每个诗章的内部,诗人的情感也有不同的变化,学生在朗诵时应准确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把诗人的具体情感表达出来。不同诗章的具体情况可参看上述材料。

学生的朗诵及师生的评价围绕以下两点进行:

1.学生的朗读要紧紧围绕声音能否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

2.教师与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主要是声音形式是否恰当和情感理解是否正确。

当学生对朗读及评价出现分歧时,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和指导。

(这个环节既是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为了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小组内学生朗诵交流的过程既是理解把握意象的过程,也是理解诗歌内容与体验诗人情感的过程。因此,组内的朗诵交流既是活动也是体验。这种活动体验是整个活动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内朗诵交流的初步成果会带到全班范围内进一步接受检阅,而全班范围内的朗诵更会促使每一位学生最终形成对诗歌的全面理解与正确认知。而这种在活动的形式背后形成的诗歌价值确认正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如江河的这首诗歌,我们在诵读的背后完成的是对诗人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的深刻理解与细致体会。)

七、找四位学生分诗章把全诗朗诵一遍。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