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教案教学设计3

课题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教案教学设计3

指南录后序(三)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在叙述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 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课文情节,学习本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难点:体会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深化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学参考

语文教材,语文教参,网络

授课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

课前考察上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

二、文本分析:

1.梳理文章结构: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在元的经历。

其中1-4以记叙为主:

1将自己出使敌营的背景,意图。

2-3写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4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

5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

第二部分(6~8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交代诗集的命名。

2.研习文本:

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

1.回顾上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

2.讨论,分层析段:

3.找出4段中的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含义:

“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4思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分析: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略)。

3)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分析: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译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4)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分析:“将以有为也”

5)第4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强表现力?

分析: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5段如何划分层次?

分析: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三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不忍废,……”

5.思考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6.本文是什么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

分析: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