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重阳节的传说》表格式教案2

时间

《重阳节的传说》表格式教案2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内容

29重阳节的传说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了重阳节的由来,及桓景的精神。

教学

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趾高气扬、侵袭”等词语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谈话。

(板书课题)

进行谈话时,可让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过这些节日时有哪些风俗?然后出示课题《重阳节的传说》,并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个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写了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朗读:和和睦睦

仙鹤 掷出 侵袭

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研读感悟

1、桓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画出

二、细读理解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3、班里交流读书感受。

1)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妖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2)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 ,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3) 桓景每天苦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4、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化乡亲们第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念头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5、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说自己喜欢桓景吗?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1、 补充资料:

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国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弥勒佛》、《国王的宝碗》。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侧重启发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