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实录

下面是由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实录

一、导入

(课前预备时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深沉的反战背景音乐)

教师:在世界联合国总部前耸立着一尊著名的雕塑,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是“铸剑为犁”雕塑。

教师:是的。(投放雕塑照片)能解释一下这尊雕塑的含义吗?为什么要将它放在联合国总部门前呢?

学生1:雕像是一名男子右手举一把大锤,正要将左手的一把剑改造成一把犁,剑已经弯曲成了犁的模样。它喻示着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学生2:因为剑是战争武器,犁是农业生产工具,犁喻示着田园农耕生活。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美丽的田园农耕生活。“铸剑为犁”反映了世界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战争,哪怕是正义的战争也会使社会遭到破坏,给人民带来痛苦,这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不愿看到的。而那些统治者为一己私欲肆意挑起的非正义战争就更应该受到全人类的谴责!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人类就面临过这样一场罪恶、惨烈的战争,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是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不错!当年以德、意、日三国为首的法西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到之处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地狱。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德国纳粹一天之内杀死了无辜平民7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时至今日,每年的10月21日南斯拉夫人民都会自发赶到当年的屠杀地举行集会,悼念那段悲惨的历史。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萨特曾亲自参加过这样的集会,并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引文部分。

[由联合国总部“铸剑为犁”雕塑入课,高屋建瓴,将本文学习置放在“向往和平”的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上,远距离暗示主题;而教师言简意赅饱含悲愤的介绍,奠定了课堂严肃悲怆的基调。]

二、学习引言部分,整体把握课文

(投放课文引言部分,学生齐读)

教师:这段话里有值得我们深刻品味的句子,同学们觉得呢?

学生1:是这里:“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那种残酷的屠杀(的)历史是沉重的,但为什么又是美丽的呢?不是很矛盾吗?

教师:是呀,萨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有没有同学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答案?

学生2:我觉得是这一句:“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应该是人民的英勇让萨特感觉到了美丽。

教师:很多同学在点头,看来大家都认同了你的看法。作者聂华苓以它作为自己文章的引子,一定也赞同萨特的看法。那么就让我们跟着聂华苓一起去亲临集会现场,感受那份沉重与美丽吧。请大家默读正文,归纳正文四部分主要内容,找出文中让你也感到沉重或是美丽的地方。

[这是本课教学环节中的一个亮点。

就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复杂,篇幅较长,文脉不易把握。萨特的一段话是引言,也是总纲;“沉重”与“美丽”是两个主题词,作者借这两个词表达对半个世纪前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最深切感受,文章的四部分内容都围绕着这两个词展开。选取这个切入口作为教学的支点,以此贯穿课堂教学,主线突出,简洁流畅,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沉重”“美丽”又是一对反义词,况且,以“沉重”表述对屠杀的记忆可以理解,又怎么可以说“美丽”呢?学生质疑,阅读,思考,在理解文意的同时开拓了发散思维;又借此将引文与正文联系起来,了解了课文的特殊结构,此一环节的设计有一石几鸟之功。]

三、围绕“沉重”“美丽”学习正文

学生讨论,明确文章以聂华苓行踪为线索,四部分依次是: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显示板书)

[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的处理略显急促了。

作为叙事抒情散文,其基本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而作者在文中有意放纵自己的思绪,以书写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受为主,对记叙要素的交代含蓄简略,这对习惯于通过事件叙述理解情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个挑战,老师要略作引导。譬如,第二部分最后一段说:“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承上启下,说明第二部分是回顾历史的,怎样不忘记呢?下文记述作家的座谈,提升理性认识。]

教师:大家看,文章通过纪念会将历史和现实穿插交织在了一起,阅读过程中你是否也感到了一些沉重一些美丽呢?

学生1:这句“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让我感到沉重。德国纳粹什么人都杀,杀的都是老老实实、手无寸铁的人民。

教师:很好。我听你将“全”字重读了,这就是在强调。

学生2:“一天之内,全杀光了!鲜血染红了三百五十多亩的土地”,这里让我感到实在是太惨了,德国纳粹太可恨了!

学生3:“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临死都在喊着“爸爸妈妈”,太可怜了。

教师:是呀,连孩子都不放过,德国纳粹想干什么!

学生4:想要灭种!文中说:“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

教师:纳粹要灭种是怎么回事?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是要消灭一个民族。例如德国纳粹大量屠杀过犹太人,说犹太民族是劣等民族。

教师:是的,德国纳粹荒谬的给人种分出优劣,自以为是优等人种,别人是劣等人种,并且以这种荒谬的理论来支持他们残酷野蛮的杀戮。可是我们看看,被他屠杀的南斯拉夫人民是怎样的人民?

学生5:被屠杀的民族一点也不低劣,文中写:“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前面有同学说德国纳粹的屠杀让他感到沉重,但屠杀中人民的表现却让我感到美丽。这位老师临危不惧,很英勇,让我想起了《最后一课》中的那位老师。

学生6:他不与纳粹合作也很有骨气。合作了也许不会死,但是就成了叛徒。老师的行为让人感到美丽,这样好的人被杀又让人觉得沉重。

教师:说得真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文中很多地方沉重与美丽不能决然分开,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同学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1:第二部分的一首诗就是这样(学生朗读诗)

教师:谈谈你的感受吧

学生1:诗里写的孩子们在努力学习,他们很活泼,很天真,有很多理想,这些都是美丽的,可是他们都被屠杀了,这又让人觉得沉重。

教师:嗯,多么美好的生命啊,同学们,他们和你们差不多大,本来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好走,也将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孩子,谁能料到这一切竟如此仓促的断送在了罪恶的枪口下!你们明白此处引用这首诗的用意吗?

学生2:控诉法西斯暴行。

学生3:集会上唱这首歌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4:第四部分纪念馆里的几则遗言也是这样,我们看到人们临死前没有哭泣、投降,只有对亲人的爱和祝福,这也是一种英勇。孩子很天真也很懂事,那个工人很倔强,要他的孩子为他报仇。这些都让人感到美丽又沉重。(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是呀,都是临死前的心里话,如今读来还是那么的纯洁美丽。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是,同学们,善良之人谁又愿意承受这样的悲剧!大家看看制造这一悲剧的罪魁是谁呢?

学生:是德国纳粹!是战争!

学生:要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教师:是的,在交织着沉重与美丽的文字里我们能读出这样的主题: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显示板书)面对这段残酷历史,我们看看如今的南斯拉夫人民是怎样的态度?

学生:采用了集会的方式纪念。“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这样年年不间断的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界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教师:嗯,大家觉得这种方式怎么样?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生1:很宽容,不记仇,没有以牙还牙。

学生2:很理智,以牙还牙只会再次挑起战争,看得出南斯拉夫人民很爱和平

学生3:纪念就是牢记历史,南斯拉夫人民并没有忘记过去,而且在提醒世人反战。

教师:说得好!理智和宽容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英勇。同学们,对残酷的历史,不记仇是为了维护和平,但是不能忘记。不忘记才能以史为鉴,时刻警惕。看看文中怎样评价的?

学生4:文中说这就是“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人”字特意加了引号,应该是在强调。

教师:是的。同学们,关爱生命应该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否则,人将不能称之为人!

学生(激动):老师,我觉得南斯拉夫人民采用集会的方式纪念历史,这种做法本身也让人感到美丽。

教师:是呀,文中不是有这句话吗?“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今,同学们理解这句话了吗?综合刚才大家的看法,我们总结一下吧。

师生共同总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以和平集会的方式理智的纪念着历史,这是美丽的。历史与现实都是真实的;法西斯的残酷杀戮是荒谬的。

教师:如此看来,引文中“沉重”、“美丽”的情感的确贯穿了全文,萨特的那句话真可算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了。(显示板书)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重点突出,不枝不蔓,详略得当。第一部分在坟地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细细品味;二、三部分只涉及诗歌和遗言,把握概略。

围绕着“沉重”“美丽”的对话,是平等的,学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真实感受“太可怜了”;教师的感慨引申加深了这种实感“他们和你们差不多大,本来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好走”;对话又避免了在一个平面上的滑行,在应和中,在评价中,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深度开掘,深层理解,如“理智和宽容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英勇”。]

教师:好,向南斯拉夫人民致敬!那么,其他国家的人民呢?那些曾经同样受到过摧残、迫害的民族,还有那些曾经摧残、迫害过他人的民族,他们又是怎样对待这段历史的呢?一起来看看

[过渡极自然,由一方向几方扩散,导出对第三部分的赏读,导出正视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的主题。]

学生:第三部分各国作家在座谈会上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来。

教师:嗯,可见文章各部分之间有内在联系。作者在这部分有选择的写了几位作家的表现,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学生1:西德作家在反省,其实战争不是他发动的,但是他在替他的国家忏悔,都哭了,很真诚,很让人感动。

学生2:日本人不如西德作家,对南京大屠杀轻轻带过,大谈广岛原子弹。

教师:可是没错呀,广岛原子弹不也是事实吗?

[宕开得必要,易于模糊的问题需要明确认识]

学生3(激动):虽然是事实,但是作为二战的罪魁之一,日本人此时不反省检讨自己的罪恶,反而只强调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这就是在狡辩,是企图掩饰过错。

学生4:是他们先挑起的战争!后面安格尔的反驳一定能叫日本人无话可说。人们的眼睛都是亮的!

教师:嗯,好个“眼睛都是亮的”,可见公道自在人心!同学们辩的有理,很深刻!所以,大家看,作者的遣词造句:称西德作家为作家,却没有这样称呼日本人,态度很明确。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是有良知的。

学生:所以后面写到很多人都与西德作家握手,大家并没有和日本人握手,人们都是热爱和平的,都憎恨战争,看到这些也让人觉得美丽。

教师: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了,日本人的这种态度只是他一人的态度吗?作者在这里特别写日本人的发言很值得深思。我准备了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多媒体展示图片,主要内容:反映战争惨烈的图片、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图、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图)

学生1:有些人对战争的反思很真诚很深刻,比如那个德国总理。但有些人仍执迷不悟,比如小泉纯一郎,还在参拜靖国神社。

学生2:日本几乎没有间断过对靖国神社的参拜,这种举动很让人气愤,也很危险。

学生3(气愤):日本一直不承认在二战中的罪行,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篡改侵华史实,很多日本青年不知道日本侵华的真相。而且日本还在扩军,还挑起过钓鱼岛事件。

教师:是呀,大家看,我把勃兰特和小泉的照片比例调整了一下,我想跪着忏悔的勃兰特在世人的眼里要远比昂首挺胸参拜靖国神社的小泉高大!(学生笑)

[适度扩展,强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对自身使命感的认识。文以载道,这种强调决不多余。]

教师:同学们,所以我们要警惕!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有些人仍在为当年的战争找借口,有的地方仍然硝烟弥漫,还有许多看似和平的地方潜藏着战争的隐患。牢记历史、正面现实、积极反思,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吧。(显示板书)

同学们,“铸剑为犁”的理想,靠你、靠我、靠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但愿有这样一天,在和平宁静的阳光下,所有的家庭都有幸福的生活,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

以上就是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