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灵气隐于语文学习之中——品味潘宇老师的《孔子拜师》
更新时间:2024-03-28 23:44:02

在11月6日的“两岸三地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福州市金山小学潘宇老师(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第三期学员)执教《孔子拜师》(人教版三年级),是一堂语文味浓、情趣味浓、文化味浓,又隐隐透露灵气的课。我们一起品味之。

灵气隐于语文学习之中——品味潘宇老师的《孔子拜师》

一、从“子曰”切入,以对联结束,为课堂涂上一抹亮丽的中华古文化色彩。

1.“子曰”切入,闪亮登场。

一堂精彩的课,往往有一个精彩的开始,就像一朵花儿绽放,花蕾虽小,但色泽最艳;一个精彩的开始,也就预示着精彩的过程和精彩的结局,就像把车子带到的高速路口。“孔子”已经成为一张名片——文化的名片,“孔子拜师”自然从孔子的名言开始,因此,潘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孩子们“咿呀”“子曰”——

生: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

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是善于向老师学习的。课题为什么用“拜”师呢?《说文解字》说,“拜,首至地也。”请带上动作读课题。

学生带上作揖的动作朗读课题。

师(板书:老子):关于老子,同学们了解什么?

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生:《道德经》对后人影响很大。

生:老子学问渊博。

这样,潘老师的课堂就开始了“中华古文化之旅”。

2.对联结课,精彩谢幕。

精彩的开始,必有一个精彩的结局。潘老师怎样安排这次“中华古文化之旅”终点呢?对联!一副赞美老子和孔子的对联,再次让孩子品味“中华古文化”的特殊魅力。

师:从此以后,老子怎么教?孔子怎么学?

生(朗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师: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生:温故而知新。

生:学而时习知。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师:老子怎么教?

生(朗读):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生:老子一丝不苟地教孔子,一下也不会觉得孔子很烦。

生:老子一字不露地教孔子。

生:老子一心一意地教孔子。

生:老子专心致志地教孔子。

师:想不想夸夸他们呀?

生:孔子的学问很渊博,我尊敬他、佩服他!

生:我夸老子:老子非常无私,毫无保留地教,不怕孔子超过他。

生:我夸孔子:他勤学好问,又谦虚。

生:我夸孔子:孔子的学问已经远近闻名,还去拜师,值得我们学习。

师:对古人的赞美,可以用一副对联——(板书)“孔子拜师学无止境老子授徒毫无保留”现在要把上下联的后四个字换一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语?上联——

生:随时请教谦虚好学勤学好问专心致志谦虚谨慎

师:下联——

生:一字不露一心一意一丝不苟专心致志不厌其烦

师:横批——

生:虚心接受流传千古专心致志敬佩敬重

这让我们再一次领受孩子的了不起,同样领教潘老师的聪明,透露出老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灵气。

3.收集“传统文化”,延续精彩。

课堂教学结束了,学习并没有结束,潘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继续着“中华古文化”的旅程——课外作业——“收集周围的传统文化,语文活动课交流。”

二、在情境中理解词语,在评议中有所感悟。

1.创设情境,妙解词语。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潘老师在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设计呢?有。潘老师为学生理解词语创设了一个贴切的情境、一个生动的语境和一个自由表现有环境,而且,以老师规范、美观的书写,学生模仿、书空,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有趣味。

师: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

生:日夜兼程。

生:风餐露宿。

老师板书这两个词,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生:不容易。

生:风尘仆仆。

师:这些词语都写出孔子在拜师路上遇到很多困难。听——(多媒体播放风雨雷电声)

师:假如你们现在都是孔子,会怎么做?

生:我会怀着永远不放弃的希望向前走着,去洛阳拜师。

师:又是风来又是雨,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早点见到老师,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师:天黑了,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我得赶路。

师:困了,孔子你怎么不睡觉啊?

生:我在树上打个盹就行了。(全场笑)

师:饿了,孔子你怎么不吃饭啊?

生:我会去树林里找野果子吃。

师:白天赶路晚上赶路,就是哪个词?

生:日夜兼程。

师:在露天吃饭在露天睡觉,就是哪个词?

生:风餐露宿。

2.评议朗读,显现个性。

如果仅仅用语言说出词语的意思,还只是停留在“理解词句的意思”表层,如何让它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感受到呢?潘老师安排了一个朗读、评议、再自由朗读的训练,把理解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师:把词语送到句子中去读。

生(朗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好,因为她把“兼”读得急,看出很辛苦。

生:我从“兼”字感到孔子日夜赶路,很急、很辛苦。

师:那你读一读。(学生朗读。)还有谁来读?(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她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因为她把“终于”读得很重,说明孔子很高兴。

生:因为孔子终于走到洛阳,可以见到老师,很高兴,所以我读得响。

师:好,只要你想得有道理,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句。

三、入情入境地读,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灵。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方法。朗读赋予了作品生命,使形象“活”在眼前、“活”在心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师生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充满灵气的,也一定是有效的。朗读好了,一切讲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孔子拜师》有一段描写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充满哲理,又生动有趣,读好了,老子与孔子的形象、老子的诲人不倦和孔子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进入孩子视界、进入孩子的心灵。潘老师不仅深谙此道,而且落实到位。

1.分角色朗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理解“学无止境”,渗透思想教育。

师:课文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同学们找出来细细地朗读,边读边体会老子和孔子的心情。然后分角色表演读。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

生1: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生2:你是——(学生拖长音,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2:因为他(老子)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老子是问“你是——”

生3:应该带有疑问的心情(语气),所以要拖长音,表示我不认识,他怎么认识我?所以“你是——”

师:好,读出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你喜欢谁的话?

生4:我喜欢孔子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可是老师有时明白,有时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就到头了吗?

生4: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4: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5:还要考博士。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6:还要考研究生。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

生(齐):学无止境。(老师板书)

2.表演朗读,再现“迎候·拜师”情境,使阅读教学更有情趣、更贴近孩子。

接着,潘老师出示两幅图,让孩子辨别哪一幅是描写“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的情景,然后观察图上老子和孔子的动作、表情,结合课文想象他们的对话,最后请两组四位同学上台表演,再现这一情景。

从潘老师的课堂上,我深深地理解了潘老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姓语名文”、扎实训练,更要充满情趣、充满灵气,而“情趣”与“灵气”是隐含于语文学习之中、水乳交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使教学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教学还要研究自己——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风格——扬己之长,实际上也是扬自己的学生之长。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