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24-03-28 20:49:58

【教学目标】

《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闰土父亲、闰土、闰土儿子这三代人的对照,主要是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突出主题思想的写作方法。

2、认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和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理解作者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闰土从少年时的天真活泼、勇敢机敏到变成中年时的迟疑麻木、自卑愁苦。

2、难点:

“我”同闰土重逢的部分(可采用启发、讨论、讲述相结合加以引导)。

【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题研讨法等。

【教具准备】

《三代人的对比表》、学生带父母亲少年时候的照片。

【教学过程】(实录)

上课。

师: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名作《故乡》(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集体背诵故乡的冬景“时候既然是深冬”和昔日瓜田夏日“这时候”两节(以旧知中与本课新知密切相关的重点导入新课)。

生:背诵(略)。

师:同学们背得很好。你们看,一个是深冬的黄昏,天气阴晦,冷风呼呼,暮色苍黄;一个是仲夏的月夜,天空深蓝,圆月金黄,瓜田碧绿。一个是荒村萧索,没有一些活气;一个是英俊少年,充满朝气。一个叫人无限悲凉,一个却叫人感到神异而向往。故乡的面貌变化如此之大,那么故乡的人又怎么样呢?

生(全体):也变了。

师:对!那么你们认为变化最大的人是谁?这篇小说对谁着墨最多?

生(全体):闰土。

师:大家回答正确。我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体现。作者在表现主题时采用了前后对照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根据课文的特点,从人物形象的对照(板书加点字)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主要人物并领会小说的主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作者表现闰土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照?

生:我认为作者表现闰土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了对照。

师(点头):有补充的吗?

生:还有在神情方面也进行了对照。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你补充得很好。让我们先看外貌吧。少年闰土的外貌怎么样?请大家尽量不要看书,凭记忆来回答。

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师(点头)(投影仪显示加点字):少年闰土是这样的活泼可爱,那么中年闰土的外貌又怎么样了呢?也不要看书,凭记忆来回答。

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你的记忆力也不错。作者先从外貌的变化,写闰土变化之大,使“我”一见就“非常吃惊”,他已经远远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这样对比着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闰土生活很苦。

师(点头):闰土生活的困苦又说明了什么?是否因为闰土的好喝懒做?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同学们讨论回答得很好。闰土生活的困苦的确不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闰土生活的困苦说明了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板书加点字)。

师:“日趋”、“日益”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日趋”是“一天天走向”的意思。

生:“日益”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的意思。

师(点头):请同学们看课文,“我”见到儿时的朋友,心里很高兴,但“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只叫了一声:“阿!闰土哥,──你来了?……”这是为什么?

生:“我”看到闰土是如此的困苦,感到吃惊,“我”是来辞别故乡的,闰土是来辞别“我”的,久别重逢之后马上又要分手的伤感,所以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师:很好!从你的回答可以看出你很会思考。那么这时闰土的神情呢?

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欢喜和凄凉本是对立的,怎么能同时出现?

生:因为闰土见到儿时的朋友,心里很高兴;可是痛苦而艰难的生活,沉重的负担,又使他感到凄凉。

师: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那么他说话后的神情如何呢?

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师:闰土明明是一个大活人,为什么现在成了“石像一般”?

生:因为痛苦而艰难的生活,沉重的负担,把闰土变麻木了,他对生活没有了希望,所以现在成了“石像一般”。

师:你分析得很好!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我认为闰土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他把“我”当成了“老爷”。

师:你补充得很好!那么少年闰土的神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很怕羞,只是不怕我,很高兴,无忧无虑,我问一句,甚至没有问,他就滔滔不绝,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神情有着惊人的变化,现在的闰土全无少年时的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的神情,虽说现出重见友人的欢喜,但因精神的麻木、生活的困窘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变得凄凉、呆滞、恭敬。那么听到闰土恭敬地叫“我”“老爷”后,“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请一个同学解释“寒噤”的词义。

生:“寒噤”的词义是“因为受惊而身体颤动”。

师:对!“我”为什么打了一个寒噤?

生:因为“我”听到闰土恭敬地叫“老爷”。

师(点头):少年闰土称“我”什么?

生:迅哥儿!

师: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随便地叫“迅哥儿”到恭敬地叫“老爷”,要儿子水生给“老爷磕头”,闰土他认为少年时的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少年时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如今却变成“老爷”和“下人”的主仆关系,怎不令人打起“寒噤”?

师:这“老爷”两个字使“我”感到?

生(全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师:那么这儿的“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什么?

生:障壁:隔膜,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不相通。

师:你解释得很好!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封建制度中森严的等级观念。闰土认为:“迅哥儿”现在是“老爷”,自己是“下人”。少年时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如今却变成“老爷”和“下人”的主仆关系,这是很可悲的。

师:下面我们请大家推选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15节~30节,分别扮演“我”、“闰土”、“叙述人”。(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加强朗读可充分发挥文章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生推选朗读者。)

师:朗读时要注意人物的外貌描写,读人物的对话,要尽可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与心情,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

生:朗读(略)。

师:三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吸引了大家,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下面集体朗读55节~61节,要求朗读时也要注意人物的外貌描写,读人物的对话,要尽可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与心情。

生:集体朗读(略)。

师:个别同学要注意跟上集体的节奏。接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2~77节。

(生默读课文。)

师:闰土一共说了哪些话?

生:闰土一共说了七句话。

师:对!闰土一共说了七句话,九处用了省略号。这些同学们都能找到,我不再重复了。那么这些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比较全面。确实闰土的这些话都是断断续续、吞吞吐吐,表达了闰土的心情,体现了他的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述说自己的苦况,表现了说话人的迟钝、麻木(投影显示加点字)。

最后一句话“……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卖与不卖,都没有庄稼人的活路,闰土的心里是渺茫的,于是也只有省略号的六点了。

师:那么少年闰土说了些什么?谁来读?

生:朗读(略)。

师:你读得很好!由于少年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所以这五段话他说来如数家珍,这显示说话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生:我认为少年闰土的性格开朗,为人又热情爽快。

生:我认为闰土的性格质朴纯真,十分聪明能干。

师:两位同学概括得对。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外貌、神情、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的印象中,中年闰土象什么?少年闰土又象什么?

生:中年闰土象木偶人;少年闰土象小英雄。

师(投影显示加点字):请同学们看对比表(投影显示),闰土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用书上的话回答。)

生: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子。

师(投影显示加点字):使闰土从小英雄成为木偶人的这么多原因中,你认为哪个是根本原因?

生:我认为“多子”是根本原因。因为水生是闰土的第五个孩子。文中“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生:不对!我认为应该是“兵匪”。因为课文中写到“……又不太平……”,这说明社会不安定,老百姓生活不太平。

生:我认为“多子”、“兵匪”都不是根本原因,“苛税”才是根本原因。文中也写到:“……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师:苛捐杂税交给谁?社会不安定,老百姓生活不太平,闰土家孩子这么多究竟是谁造成的?

生:噢,我知道了,根本原因应该是“官”。

师:对,是官。那为什么呢?

生:因为官是统治者。官就是维护腐朽的社会制度。

师:你回答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掌声响起)。因为有了这样的统治者,才会有这种腐朽的社会制度。然后造成兵匪、苛捐杂税等,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木偶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很深刻的,它通过闰土从小英雄变成木偶人这件事,给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辛亥革命未能解决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师:另外,我们知道小说是很注重细节描写的。作者从闰土在“我”家里拣择的东西,写出闰土的麻木、愚昧。书上哪句话写出了这一内容?

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香炉和烛台派什么用场的?

生:求神拜佛。

师:对!那么他为什么要求神拜佛?

生:因为闰土感到命运没有依靠,就只好求神拜佛,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他把改变现实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偶像上,乞求摆脱痛苦,交上好运。

师:你回答得很好!苦难中的闰土有这种宿命论的思想,我们从他拣择香炉烛台的动作可以看出(投影显示加点字)。由此我们可知,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的确很重要,你们以后阅读小说时千万不要忽略了细节。那么课文中还有其他例子吗?

生:第14节取名闰土就是的。

生:第15节带银项圈也是的。

师(点头):回答正确。那么是谁给闰土取名?是谁给闰土带银项圈?

生:都是闰土的父亲做的。

师:对!闰土的父亲。他将希望寄托在闰土身上,为了怕儿子死掉,给他取名闰土,还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投影显示加点字。)

师:那么闰土的儿子又怎么样了呢?

生: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害羞,躲在父亲的背后。(投影显示加点字。)

师(点头):二十年前的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活泼可爱的少年,现在他的儿子却黄瘦些,颈上没有银项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了现在闰土家很穷。

师:对!除了说明“闰土家很穷”(“经济困难”)外,还说明了什么?

生:还说明他“营养不良”。

师:你补充得很好!几十年以后的闰土生活比父辈更悲惨了,他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他拣择香炉、烛台,把摆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当然这“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师:这组三代人形象的对照,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回答):从这组三代人形象的对照中,我们看到了故乡的人民依然处于贫困和愚昧中,无数的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作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的命运。故乡变了,变得剥削更重,压迫更深,摧残更烈,劳动人民的命运更悲惨了。

生:通过这组人物形象的对照,我们了解了旧中国农民苦难生活、悲惨命运,我们应该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你们回答得很好!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来说,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可是本文所反映的现实却恰恰相反。我们如何看待闰土三代人生活一代比一代贫困的社会现象?请同学们联系书后注释,根据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回答:为什么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社会现象?

生(讨论后概括要点):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相反,由于战乱频繁,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子等天灾人祸,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因此就会出现这种一代更比一代穷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师带头鼓掌,掌声响起。)

师:你概括得十分出色,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在对闰土三代人的描绘中,尤其是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同情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板书加点字。)

师:通过上述讨论,我们明白了本文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目的是鲜明地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读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写作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今天的作业是模仿这种对比写法来表现一个主题。同学们可根据所带父母亲少年时候的照片,进行作文片段练习。(可以拿你父母亲少年时期与现在进行对照,也可以拿你父母亲与你少年时期进行对照。)

下课。

【板书】

故乡

人物形象的对照

农村经济日趋破产

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同情人民疾苦

揭露社会黑暗

【三代人的对比表】

闰土父亲 闰土 闰土儿子 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 外貌 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灰黄、很深的皱纹、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又粗又笨、开裂、象松树皮。 紫色的圆脸、头戴毡帽、颈套明晃晃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黄瘦些、颈上没有银项圈。 神情 欢喜又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 很怕羞(不怕我)、很高兴(无忧虑)

害羞 语言 恭敬起来叫“老爷!”、断断续续、吞吞吐。 讲话滔滔不绝。 动作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躲在背后。 印象 木偶人 小英雄 原因

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子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