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29 06:27:55

1、篇末注明创作时间是“1927年7月”,地点是“北京清华大学”,那么当时的社会环境怎样?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不满这样的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和光明,但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因而四顾茫然,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与徬徨中。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反动势力的不妥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始终未变。因此文章一开始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正是作者面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无奈的情绪,而走进“荷塘月色”,忆起“江南采莲”则是作者在排遣忧愁。

2、文中有“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揣摩“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比喻和上下文和谐吗?

揣摩此句要体察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弦外之音。“黑影”是“荷塘上的月色”整体形象中的一点“陋处”,而“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比喻则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不快之感。而这不快之感恰生于上文的“别有风味”与下文的“倩影”之中,进而理解这一句形象地体现了“淡淡的喜悦”中所夹杂的“淡淡的哀愁”。品味“落”、“参差”、“斑驳”、“黑”、“鬼”等词的微贬的低调色彩,揣摩出“黑影”对“倩影”对“月光”的反衬和相反相成的作用,作者使用的“但”“却”这两个转折连词加强了这种反衬作用,同时完成了对复杂情绪的转化与相容。所以文中的这一比喻是符合全文思想感情的,且与下文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相呼应,将真实的景与复杂的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艺术上的和谐的美感。

3、“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联系语境。上文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有“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动作来表情传意,此处写流水,则无声的流水好像静默而有情意了。这一拟人句真实形象地描摹了荷塘中荷花荷叶繁茂得遮住了流水的景象。作者希望见到水,却未如愿,“遮住了”“脉脉”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有淡淡的哀愁。后文又提到“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还是表达一种遗憾之情,是对前文的呼应,是淡淡的哀愁的延续。

同时“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的起由,是作者联想到古人采莲的欢快场面,进而想到了《采莲曲》中“莲子清如水”的诗句,联系眼前的荷塘,莲花算是“过人头”了,但“流水”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体会不出诗句“莲子清如水”的缠绵与快意,呼应、影射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无情。于是作者又由联想的喜悦之中,转入了现实的哀愁与不宁静中,遂有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的心情。

4、如何理解作者引用《西洲曲》?

首先要理解《西洲曲》原诗所表达的情感。原诗中女主角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出门采红莲”。“莲子”谐音双关“怜子”即“爱你,想你”意。低头一弄莲子又触发了无限的相思。可见,无论是采莲动机还是采莲本身,都没有解脱女子的相思之愁,后文有““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叹息。文中朱自清先生引此诗,可见其情有相通处,都是为了“消愁”,但却“愁更愁”。作者因为“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可见,“不宁静”并未排遣掉,反而有所加重。正是这种内在的情感纽带,使作者自然地想到了《西洲曲》中的句子,对欲断难断的情感进行了补充和延伸,进一步拓展了读者的思考空间:“一切原来只为逃避,可逃避的结果却是无法逃避。”这样的结尾把文章的“神”──作者的不宁静的心情与无法解脱的哀愁抓得牢牢的,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细腻地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等等,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月下荷塘富有生气。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月光,但荷塘美景尽在月色之中。

描写荷叶一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既突出荷叶的特征,又突出美感;接下来写荷花,比喻与拟人兼用;再运用通感的手法,写荷花的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上这些都是从静态描写荷塘,下面是从动态描写荷塘。微风过处,既有荷香,那么荷叶也一定会有所颤动,无边的荷塘,荷叶的颤动传播开去,形成“一道凝碧的波痕”,荷花下面遮住的流水,“脉脉的”充满恬静之态,此为动态的描绘。一动一静,写出月下荷塘的动人之美。

6、《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文在结构上表现为双结构。一条线索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的行踪,一条线索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情感线索实际上是隐含在游览的过程中的,初出家门,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走在通往荷塘的小路上,两边幽静昏黑,使作者进而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但当他来到荷塘边上,面对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月下荷塘的美景,他不由得渐渐陶醉于其间,从而主观上先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种种烦恼,“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当他在荷塘走了一圈,又回想到从前的江南采莲图,不由感慨万千,想想自己,终不能总生活在虚幻之中,可一回到现实,苦闷又涌上心头,这淡淡的喜悦重新转为淡淡的哀愁,直至推开房门,回到家中(回到现实),哀愁再一次使他“不宁静”了。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哪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7、作者在第五自然段的描写中,哪是正面描写,哪是侧面描写,哪是虚写,哪是实写?

面描写了月光:其中实写的为“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写了雾;虚写了叶子与花的颜色“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侧面写月光,不从颜色写起,而是写月光被灌木及杨柳遮挡住,留下一片片的黑影,从影写光,可谓独到。最后谈到光与影的和谐统一,实际恰为月色之和谐。

有正面对荷塘月光的描写,又有对树影的描绘(实际是对光的侧面描写),既有实写月色迷人,又有想像中的月色的情态、月下荷塘的情态。虚中见实,实中含虚,虚实结合,既写出真实的荷塘之景,又有个人想像在其中,自然之美加上“意念”之美,让人不禁陶醉。光与影交错,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天上水中和在一起,真实与梦幻融入其间,带来一种和谐的美。

8、《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

全篇在宁静与不宁静的心情隐曲变化中,传达出作者不满现实、欲超脱而不得的复杂感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是他所构造的、他心中所渴望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真正自由的艺术世界。文中提到的“眠歌”、“妻已睡熟好久”、“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使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隐约而朦胧,营造了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这“梦”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这里有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的自由,也有“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尽管他现在被动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时代中心的“热闹”与“群居”。朱自清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还在“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的对比中显现出来。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对比中,“我”的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记忆中,宁静又不宁静,深切而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也应看到朱自清的内心矛盾不同于鲁迅的“大憎”与“大爱”,而是具有“平和”的特点。这里所显示出的是一种有节制的、含蓄的情感,这是我国传统的“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浸润的结果。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