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杂谈
更新时间:2024-03-29 09:07:38

〖情感教育,让阅读教学如此美丽·借助诵读,享受情感〗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杂谈

诵读是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真实具体的感情,使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情景呼之欲出,使学生进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角度感知作品内容是达成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体验主旨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体验文本情感的最佳方法。在我们的教材练习中时常可见“有感情背诵课文”、“朗读全文”、“细读课文”,“反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等等要求,足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对带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自主地朗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美读”,准确再现文章情感,引领学生进入听而不厌、如痴如醉的氛围。教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散文诗歌,可用“浅吟低唱”或“慷慨激昂”的朗诵来诠释作品;其它文学作品,也可通过富于感情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教师范读精彩之极,但缺少学生的声音,这无疑是美中不足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亮出自己的嗓子,深入体会文章情感是尤为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朗读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碰撞、交流、融合。如齐读:精选精彩文段让学生同声朗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轮读:开展朗读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朗读水平,有比较地理解内容;分角色读:要求准确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情感、语调等,情真意切地表现出来。

如我在教《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先用充满激情的范读感染学生,将其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读的或最有自信读好的内容进行指名朗读,学生能较好把握情感,体会语气,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

〖学做赏花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如前述,远程教育资源,不是给我们一个抄袭的范本,而是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系。我们应该利用它提供的丰富内容,充实我们的教学,搞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达到此目的,以语文教学为例,主要应利用如下资源。

补充课堂文本的相关知识信息。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要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文本涉及的知识等。快捷方便的远程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应充分利用。例如:讲授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开设的远程教育资源网搜集到丰富的关于伏尔泰信息,如他的出身、经历、斗争历程,主要成就,还可以了解到雨果浪漫主义的多种表现形式,这对学生理解文章对伏尔泰的赞美之情和雨果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大有帮助的。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实践与运用·文本语言探究〗

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入围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都具有文章的典范性和文质兼美的特点。语言或质朴、自然,或优美、典雅,或微言大义,或激情洋溢。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语言探究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那墨韵书香之中,揣摩感悟,吟咏品味,用审美的眼光去探究语言运用的妙处,形成语感,陶冶性情,内化为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如学习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文,由于这篇演讲词很好的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体现出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的语言特点,所以就可以设计一个语言探究的问题:联系思想背景,在反复诵读中探究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培养农村学生的质疑能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几乎不复存在,但另一个弊端又出现,教师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牵着学生的鼻子往前赶。学生根本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比如,我在教授每一篇文章的第一课时,都会让学生自由默读或朗读课文,读完后,说自己的收获。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可深可浅,在说收获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就会说我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记得在讲述《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文时,就有学生讲到通过“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形式。”他知道伏尔泰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死后,人们给了他祝福,我及时给予赞扬。就在这时有学生提出了新问题:“祝福是荣誉的一种形式,可为何文中讲诅咒也是荣誉的一种形式?”我就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发现“诅咒是黑暗势力给予的,说明黑暗势力与他是敌对的,也就是说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为民服务,故受诅咒,也是荣誉的一种形式”。这是学生在充分解读课文后的一种思考,也是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宽松交谈中,促发质疑的意识。所以一定要营造氛围,让学生愿问、敢问,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质疑潜能。

〖何妨让学生抄一抄·抄出美丽,抄出语感〗

像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样的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字,对初三学生来说,甚至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件颇不易的事情。我自己针对我所任教的两个择校生班的娃娃作了一个调查后核算了一下,如果要讲深讲透,这篇文章耗时最少也在三个课时以上。我再次认真研究了课文,仔细揣摩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我觉得像这样的自读课文,除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启蒙思想家们的智慧和人类文明进程发展的艰辛坎坷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雨果精彩的演讲语言,以此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简化了教学目标,整堂课只要求学生做两件事情:

1、摘抄文中的至少十对形成对比和基本形成对偶的句子,并且至少背诵五对。

2、激情朗诵全文,结合所抄句子简要议一议伏尔泰这个思想家的伟大形象。

比如学生抄出了以下句子:

──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一边是欢呼和赞美,一边是嘘叫和仇恨。

──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

──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闪电。

──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理智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

──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

──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坚毅战胜顽强,以真理战胜愚昧。

──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

──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守职责。

──野蛮还在,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

──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

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很好。课堂上确实“沉寂”了十分钟,但大部分时间娃娃们的背诵朗读点评都很有激情。在“抄”中,学习目的得到了明确;在“抄”中,学习的头绪得到了简化;在“抄”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文字表层的的锋芒和内在的深情;在“抄”中,语言的美丽被凸现出来了,语感和情感的孕育都有了肥沃的土壤。

在“抄”中,一节课学完了《纪念伏尔泰一百周年的演说》,轻松扎实而充满热情。

〖开辟语文教学的绿色通道·走向书籍、网络等丰富的资料世界〗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录音、音像、影视、报刊、网络等系统日益完善,突破了语文教学的旧环境,旧格局,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指导学生挖掘、运用资源。针对一些背景较复杂,理解有难度的课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丰富的资料,提高学习的效率,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钻研探索精神。

文字资料:文字资料是最基本的一种资料形式,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其实就是对文字资料搜集的一个途径。文字资料包括作者生平简介、代表作品、课文出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典故解说等。文字资料的准备与运用,对学习文本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一篇外国的19世纪的作品。由于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时代和思想背景极为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因而对于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阐述难以理解,很难激起感情共鸣。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上网或从有关书籍中查阅背景材料,并形成文字,以顺利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段落的质疑〗

质疑段落的意思,平中见险,常中见奇,发射创新的电波。

我们的老师,见惯了“教参”的表述,定向了思维,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掉进了又老又俗的框框,却还讲得振振有词。而学生却能抛弃一切干扰,于是很容易就发现了别人习以为常的问题,表现出令人刮目的新见解来。如教《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雨果对伏尔泰这位人类先贤给予了崇高的礼赞,对他的思想和人格力量给予了热情的颂扬。雨果的演讲赢得了一阵阵掌声和呐喊。出乎预料的是,一个学生找到全文结尾后的括号内容(那里写着:“全体一致经久不息的欢呼。从四面八方高呼:‘维克多·雨果万岁!’”),向我发难:“本文赞美的是伏尔泰,但为什么听众高呼的是‘维克多·雨果万岁’,而不是‘伏尔泰万岁’?”问题一出,石破天惊!学生议论纷纷,答案也很深刻:“演讲者是雨果,雨果是当时的文坛巨星,表达了人们对雨果的热爱崇拜之情。”“表达对雨果之于伏尔泰的赞美的认可和接受。”……那是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电波在不断地发射。

​〖让学生从主动体验中走进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学习内容的开放,让学生勤于主动体验〗

通过课文学习之前的学生活动,或作交待,或作悬念,或作铺垫,或作解说这样可以丰富课文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文前,可布置学生与历史课程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才能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也能激起感情共鸣。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