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谈教学对话的透视与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

谈教学对话的透视与反思

一、什么是对话

我们所谈的“对话”是指教学对话。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

现代对话理论也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之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也因此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那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

二、教学对话中的异化现象

目前,教学对话已被广大教师引入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对话”融合了课堂实践。其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但收效各异。通过“对话”现象看本质,也不禁令人深思。

1、自由式对话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为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已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课堂上足见学生的对话了,或朗朗读书、或纷纷议论;学生思维活跃了,有高声争辩的、有轻声讨论的、可更多的是默默无语;学生行为开放了,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侧身的、有转身的。教师呢?则在一旁静观其变,似乎只充当了这课堂交流的“召集人”或“旁听者”。对该引导的不引导,该点拨的不点拨,任凭学生自由发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弱化甚至取消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自学”或“自议”。有的教师还把这种做法美其名曰“放手”。这实质上是放弃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是撒手而不是放手。

2、聊天式对话

这种对话形式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念”为理由,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明显错误也不予以纠正。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以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的交流,云山雾海的汇报。此时的教师仅充当了学生自由对话的“捧场人”。无论学生读书汇报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想不到你真聪明!”此类对话如同聊天。殊不知,就在这样的赞扬声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越来越远离文本的意图。

如在人教版《乌鸦喝水》一文的教学中,有位教师问学生:“乌鸦除了用填石子喝水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办法能喝到水?”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后回答:

生:乌鸦可先在瓶子旁挖个坑,然后把瓶子推倒,水流进坑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生:乌鸦可以用一根长长的吸管来吸水。

生:乌鸦可以先把瓶口盖上,然后把瓶子平放,再在上面砸一个洞,就可以喝到水了。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均大加赞赏,“你的想法真精彩!”,“你的办法真棒!”,“你很聪明!”。

真的是这样吗?结合乌鸦的特点,联系当时当地的环境,我看学生的办法并不见得比原文的办法高明。

3、传话式对话

传话式对话就是以教材为“圣经”,以教参为“典范”,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谨,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逐个阐述讲解。整堂课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喋喋不休的谈话,忽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对话。学生恰似不耐烦地听了一堂报告或演讲。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

这类对话形式,实质上是教师没有转换角色。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知识的建构者,更是学习的真正参与者和对话者。

4、逼供式对话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五册《小摄影师》这课时,有下面一段对话(指名读了高尔基与秘书的对话后)。

师:为什么高尔基不接见杂志社的记者,却要接见一位小男孩呢?

生:(面无表情)因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

师:除了他喜欢小男孩,还有吗?

生:(声音很低)他关心小男孩。

师:你说得正确,还有呢?

生:高尔基讨厌杂志社的记者,但他关心小男孩。

师:他为什么讨厌杂志社的记者,却要关心小男孩呢?

(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几个学生很勉强的抬起了手)

这样的教学情景,我们可能并不陌生,学生只是粗略地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还谈不上与作者对话,学生的思想还未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此时,教师急于组织学生对话,学生也只能肤浅地说说,或拈几句文中的原话草率了事。这种没有深入体会文本的紧迫性对话,我认为类似“逼供”。

5、圈套式对话

有位教师在执教完人教版第五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为了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好言劝告”的道理,他向学生提了一问。

师:种葫芦的人看见小葫芦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想葫芦落了,都怪那些可恶的蚜虫。

师:那是谁最先看到这些蚜虫呢?

生:他的邻居。

师:邻居当时对他说了些什么?

生:(读文中邻居的原话)

师:当时种葫芦的人又怎么说呢?

生:(读文中种葫芦人的原话)

师:如果当时种葫芦的人听了邻居说的,又会怎么样呢?

生:他会想办法除去蚜虫,葫芦也就不会落了。

师:通过这件事,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来,该教师提的这个问题的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乍一看,师生对话的逻辑性也很严密,可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只循着一道线,努力往预设的圈子里钻,使学生的思维没有发散开来。其实,通过这次教训,此时此刻种葫芦的人有很多话要说,而教师的引导无形中限制了、甚至是隔断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让学生停留在师生之间表面上的简单对话。如此“禁锢”的阅读实践,怎谈得上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猜谜式对话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话时与猜谜语雷同。请看一位教师在人教版第五册《灰雀》一文教学中与学生的一组对话(当学生读到列宁对灰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里去了?”)

师:同学们知道吗,昨天灰雀究竟到哪里去了?(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灰雀飞到别的树上去了。

生:灰雀飞到大山上去了

生:灰雀与其它伙伴一同飞出去玩了。

………

这一问,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全班学生小手如林、争先恐后。教师一连叫了近十个学生,其回答也很干脆,仿佛就像猜谜语似的,每个学生都想试试。而教师呢?只管学生猜,却不加引导,反到认为自己充分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悟。但仔细品味,这些回答与文本意图竟然大相径庭。只要联系上下文悉心研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不难看出灰雀一定是被小男孩捉去了。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对话

分析以上这些被异化了的教学对话现象,我们不难体会到真正的、有效的教学对话至少要作到以下三点:

1、师生平等相处是教学对话的前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平等”、“和谐”、“民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对话的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具有平等对话的条件。

研读文本既包括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生本对话),又包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升华(师本对话)。

2、细心研读文本是教学对话的基础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整个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师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对了。

3、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对话的保证

在对话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对话,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松,甚至还得加强。教师要作到“引而不发,导而勿牵”,“引在迷茫处,导在关键点”。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文本价值取向展开深动的教学对话。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