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语文常谈》第8章:汉字能满足我们对文字的要求吗?

8 文字改革

《语文常谈》第8章:汉字能满足我们对文字的要求吗?

汉字能满足我们对文字的要求吗?

语言是一种工具,文字代表语言,当然更加是一种工具。一种工具要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就得加以改进或改革。有时候一种文字,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不能很好地代表语言,于是产生改革的需要,在世界文字史上是数见不鲜的事情。土耳其文原先用阿拉伯字母,不适合土耳其语的语音结构,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改用拉丁字母。朝鲜和越南原先用汉字,现在都用拼音文字。日本文原先以汉字为主体,搭着用些假名(音节字母),现在以假名为主体,搭着用些汉字。我们现在用的汉字是不是适应现代汉语的情况,能不能满足我们对文字的要求,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文字问题不能脱离语言问题来考虑。在历史上,汉字改革问题一直是汉语文改革问题的一部分。

六十年前,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我国人民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跟现在是不相同的。那时候,一个人从小学会了说本地话,六岁上学读文言书──《论语》、《孟子》或者《国文教科书》,看你进的是哪路学堂,──也学着写文言文。说话和读书各管一方,有些联系,但是很不协调。比如你学了许多汉字,可那只能用来写文言,要用它写本地话就有许多字眼写不出。

一个人要是一辈子不离开家乡,自然不会发生语言问题。可要是上外地去上学,或者去当学徒,或者去做买卖什么的,家乡话就常常不管用了。到哪里得学哪里的话,除非你家乡话跟那里的话差别不大,能凑合。我上的中学是江苏省第五中学,在常州,老师有常州人,有苏州人,有宜兴人,有江阴人,有无锡人,有靖江人,说的话全跟我的家乡丹阳话不一样。头一个星期我上的课全等于没上,一个月之后还有一位动物学老师的话只懂得一半。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国语”,就是后来有了“国语”,也只是在小学生中间闹腾闹腾,社会上一般人很少理会它,因为在吴语区它的作用还赶不上一种方言。比如你到上海去办事,最好是能说上海话,其次是附近几个县的方言。要是说“国语”,连问个路都有困难。

书面交际用文言,可是大家也都看白话小说,全是无师自通。遇到不认识的字,意思好猜,──有时候也猜不出,──字音不知道,也没地方问。我记得在《儿女英雄传》里第一次碰见“旮旯”两个字,意思是懂了,可一直不知道怎么念,──这两个字没法子念半边儿。

这种情况,我小时候是这样,我父亲、我祖父的时候也是这样,大概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大家习惯了,以为是理所当然,想不到这里边会有什么问题,也想不出会有什么跟这不一样的情况。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