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不计个人得失,祸福安危,挺身而出。

师:说得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用他的实际行动对这句话进行了完美的诠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传》当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板书题目)课前我们曾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哪位同学能为我们来介绍一下《左传》呢?

生:《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这本书主要记载的是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师:好,刚才两位同学分别为我们交代了《左传》的历史地位、创作年代、作者以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朱彝尊在《经文考》中曾这样评价过“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由此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我们就共同进入课文,感受其独具的艺术魅力。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读一下文章,其他同学请注意他读得是否准确,停顿、节奏把握是否得当。

(一学生起来诵读文章,其他学生用笔在书上标注)

生:刚才他在读的过程中有这么几处读得不很准确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节奏略有点快。

师:他听得很仔细,我发现这位同学读错的地方大多属于通假字或者是多音字,这就要求我们大家在学习课文前,要提前预习,参看文中的注释,这样就可以减少读错的几率。另外,节奏方面,我们要注意一般在主谓语之间要有一些停顿。

(全体学生齐读文章)

师:读得不错,字音、停顿都注意得很好。但还缺少一些味道,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去揣摩人物的情感。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的朗读,请大家也为我留一个角色,来展现我高超的阅读才能。

(学生笑,踊跃报名,争相挑选话语少的人物)

师:感谢大家把男一号烛之武这个角色留给了我,一来符合老师的年纪特征(笑),二来这么多的台词给了我更大的发挥空间。

(师生分角色诵读文章)

师:好,读完之后,我想请同学们来分别评点一下我们刚才的表现。

生:读旁白的同学,中规中矩,从节奏的快慢上展现了当时的紧张局势。读佚之狐的同学,我觉得只读出了作为臣子的谦恭,缺少了一点机智。读郑伯的同学,言辞恳切,也有君王的气魄。读晋文公的同学,语速略快,应该再稍缓一点,这样就能读出重耳的睿智及大局观。老师读得最好,把烛之武的怨愤及高明的劝谏才能精彩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师:评价得多么到位啊!

(学生笑)

师:本单元我们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下面我们就来完成这样一项任务,请大家分别为本文四段拟一个小标题。完成之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最后得出最佳的答案一会进行班级交流。

(分别概括,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概括的标题是1晋侯秦伯围攻郑国2佚之狐力荐烛之武3烛之武展现高超的外交才能4晋国军队出现分歧

师:其他组同学是否有不同见解呢?

生:我认为他们概括的2、3、4段不够全面,只概括出了段落的一部分,所以不合适。我们组的观点是1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2佚之狐力荐,君王道歉,烛之武出山3烛之武巧舌如簧,劝退秦师4子犯请求强攻,晋文公不许,晋师撤离

师:这个组的同学总结得很全面。可作为小标题的话,这样的概括未免过长,那么我们再来做一个压缩整理。哪位同学来尝试一下。

生:1秦晋围郑2烛之武出山3劝退秦师4晋师撤离

师:概括得好,可惜第2段从字数上多了一个,有没有更好的题目呢?

生:临危受命

师:这个真好,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所以主人公不必反复强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方法,概括标题要找主要事件,重点强调的地方应该落在事情的结果上。

(板书文章结构脉络)

师:文章的思路有了之后,我们来具体研习课文。大家先来共同读一下文章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找出不好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主翻译文章第一段)

师:有不好懂的地方吗?

(沉默)

师:既然没有不会的,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个考查,请大家合上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生: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师:翻译得很准确,那么哪个字翻译成驻扎呢?

生:军!

师:很好,这里“军”字的用法属于什么呢?

生:名词作动词,翻译成驻扎。

师:大家回答得不错,那么在第一段当中是否还有词类活用现象呢?

生:“且贰于楚也”中的“贰”,是数词作动词,有二心的意思。

师:正确。了解了大意之后,我们看,在第一段当中,寥寥数语,就已写出了郑国危急的形势。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当时的形势图。

(幻灯片展示地形图)

师:众所周知,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完全有实力消灭弱小的郑国,为什么还要拉上强大的秦国呢?是不是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思呢?而且打赢之后还得给秦国分一杯羹,多不合算呢!请大家结合地形图,对老谋深算的晋文公重耳的行为来做出恰当的解释。

生:根据地形图显示,郑国处于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夹缝中求生存确实不易。所以他的外交政策自然是谁也不能得罪。晋国如果贸然发动进攻,势必引起楚国的警觉,一旦楚国加入战争,取胜自然不易。如果拉上秦国的话,即使楚国出兵,也还是很有胜算的。而且,假如晋国独自作战,陷入僵局,秦国也完全有可能抄他的后路,“春秋无义战”,为了利益,完全有可能放弃友谊。这样的话,如果形成腹背受敌的形势对于晋国将是十分危险的。

师:哈哈,分析得太透彻了,你完全具备成为一名军事指挥家的潜质。那么,这样危急的形势下,郑国应当如何面对呢?我们一同来看文章的第二段。

(请一名学生诵读第二段)

师:同桌互译,每人一句,指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有不好理解的地方,等一下请提出来。

(学生展开翻译,讨论)

师: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吗?

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当中“之”字如何翻译呢?

师:判断一个词的意义,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语法结构来看,本句的“之”字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同时“臣之壮也”一句作后半句的主语,因此不能独立成句。所以此处的“之”应当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不需要翻译的。

生:“是寡人之过也”这句中的“是”怎么翻译?

师:在文言文中,“是”一般译为指示代词这。

生:那么这句话当中,哪个词翻译成判断动词是呢?

师:在文言文当中,省略句是一种较常见的句式,本句话就是省略了判断动词是。

这段话写得非常精彩,特别是烛之武与郑伯的对话,请同学们试着加以分析。

生:烛之武刚开始不愿意去,内心充满了怨愤,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烛之武已经七十岁,在此之前一直担任养马的小官。可以想象,他这样有才华的人,被埋没了如此之久,自然要表达他的不满。这恰恰说明了烛之武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但同时他又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当国家有危难时,挺身而出,义不容辞。

生:我认为郑伯这个人物,虽然话语不多,但是讲得也很有策略。低头认错,向自己的臣子道歉,难能可贵。可以说,他的一句话已足以感动烛之武,理解万岁,再多说就剩下了眼泪。(笑)话锋一转,“子亦有不利”交代此时情况的严峻,不因再计较个人利益了。有情有理的一段话,使得烛之武不再有所顾虑,欣然前往。

师:这样一位古稀之年,须发尽白的老者,在寒夜瑟瑟冷风中,奔向了秦营。一句话的不慎也许就将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他用短短125个字就奇迹般的完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话语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如何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最高境界,且听下回分解。下课。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