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定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更新时间:2024-03-28 18:57:34

定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定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早期人类的基本利益,即为物质财富的占有。平等表现为个体在群体生活中均等的占有财富,而自由更多的体现在个体可以合理的占有属于自己的财富。发展到现在,在法治社会里,平等主要是公共事务的处理原则,通过平等可以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的原则。换一句话说,平等主要出现在公共领域,而自由主要出现在私人领域。可以说,自由和平等一起构成了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

虽说自由平等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自由与平等所受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东方文明在形成之初更重视平等,西方文明则更重视自由。当然这与东方文明是大陆农业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商业文明有很大的关系。

东方大陆农业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农业是东方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样一个农业社会,个人的力量在面对大自然时是非常渺小的,作为个体的人要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在集体中生活平等就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因此家庭、宗族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保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而这种家庭至上的观念一旦上升为人生哲学就是集体主义。因此崇尚集体主义,蔑视个人主义,重义轻利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崇尚奉献,蔑视索取也随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所言,在中国这个儒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的工具,最终导致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发源于克里特岛。这个岛处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中间。据说岛上的居民最初还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于是岛上的居民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活方式,用航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甚至掠夺、战争。在这种环境下,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得以产生。这时他们没有什么集体和权威可以依赖,每个个体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在对外的交流和冲突中,克里特人找到了感觉,再加上航行便利的因素,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这样就完成了他们的文化启蒙。虽然西方文明的孕育中间也孕育了一些平等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主要是一种机会平等的观念;在西方早期的世俗社会中始终没有权威,当他们发现他们也需要一个权威诞生时,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因此西方社会发现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基督教除了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以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原罪 论。原罪论使他们更加坚信人本身是贪婪的,人的欲望如果不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话是永无止境的。这也就为法治找到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1.下列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早期人类的基本价值目标,平等和自由都追求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但二者又有所区别,平等侧重占有的公平性,自由侧重占有的合理性。

B.现代的法治社会,市民生活中的基本原则由平等和自由二者组成,分别出现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C.在公共领域处理公共事务时,透过平等才能制定出符合市民利益的规则。在私人领域处理私人事务时,市民在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的自由也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

D.在东西方文明的形成中,平等和自由的重视程度不同,东方重视平等,西方则不重视平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大陆农业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个体力量渺小,集体力量强大,因此在集体中平等就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

B.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据说当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时,人们为了生存,便逐渐开始以航海为主的生活。

C.因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形式。而东西方文明在发展时,平等和自由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同等重要的。

D.西方文明中也需要权威,但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于是他们便创造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宗族等社会基本单元的形成,受处在大陆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并因此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B.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认为中国儒教占统治地位,“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这些都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C.岛屿文化带来航行的发展,也促进了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的形成,于是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

D.崇尚个人自由、虚幻的权威、原罪论,这些都是西方文明中人们希望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因素,也为法治找到了思想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陋其貌,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诸部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城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命左右密引德诠至庭中,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状上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劳苦,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赏罚分明。

天宝末入朝,时禄山反,帝引见,何方诛讨?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拓羯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而进,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语仙芝曰:"贼锐甚。难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败书闻,帝令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今死乃甘心。"又表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是日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 (取材于《新唐书?封常清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牒”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

B.“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

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建筑。“阙下”即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文中借指皇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常清孤苦贫寒,三十多岁仍默默无闻,为了投靠名将高仙芝门下,主动呈上文书自荐,最终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

B.封常清才华出众。虽未参加围剿达奚部落的作战,却能将敌我双方如何安营扎寨、谋略运用、布阵交战等战争的细微末节,全面记述。

C. 封常清执事严明,果敢决断。郎将郑德诠倚仗与高仙芝非同寻常的关系,故意纵马从封常清身旁冲撞过去,封常清依照军法处死了他。

D. 面对叛乱,封常清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平贼的战略,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东京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何见拒之深乎?(5 分)

(2)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山 行

项斯①

青枥林深亦有人, 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 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 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 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8.试赏析二、三联在写景上的妙处。(5 分)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古人在诗歌中常用比喻手法委婉地表情达意。李白《行路难》中表达自己仕途坎坷的一句是: , 。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渺小的一句是: ,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虽历经困苦却乐观豁达心情的一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犁的情结

高维生

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

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

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斑斑锈迹。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套绳搭在肩头,弯弓腰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土中。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话说得清的。

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一个学期要有多少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他们还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板障子、柈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

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搀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那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

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

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犁的消失”的伤感。

B.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

C.第六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第七段的“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文

章的主题相呼应。

D.上海知青“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这里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了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

E.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

(2)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6 分)

(3)文章说:“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犁”尊重、敬畏的理由有哪些?(6 分)

(4)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表现与作用。(8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⑴“清”与“廉”是官员人格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旦突破,官员的独立人格将 ;如果守住了这个底线,哪怕诱惑再多,也能不为所动。

⑵湖南邵东七井村突发地陷,一夜之间,五亩大的鱼塘和上万斤鲜鱼消失得无影无踪,养殖户一年的努力 。

⑶入夜之后,小偷溜进谈迁家中偷走了存放《国榷》原稿的竹箱,二十年心血 ,这对年迈体衰的谈迁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A.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B.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C.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对世事人情的表现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在中国戏剧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已被大家公认。

B.反对家庭暴力行为,不能止于立法,还应强化普法力度和水平,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克服和扭转之前的固有观念,真正让反家暴法落地生根。

C.现年 70 岁的昂山素季是一个活着的传奇,她不仅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及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的领袖,而且是“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的女儿。

D.12 月 25 日,备受关注的省级重点项目川南城际铁路正式开工,该项目将推动沿线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 ; , 。 ,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①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 ②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

③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 ④走西岸时适得其反

⑤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

A.③②⑤①④ B.⑤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⑤ D.③②①④⑤

15.在下面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5分)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 ⑴ 。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人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 (2)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 (3) ,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17.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6 分)

五、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分)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的忙起来。(梁实秋)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己针对现实的思考,自选角度作文。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D

6.D

7.(1)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有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拒绝我那么厉害呢?

主要考察“事鞭辔”“媒”“见”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每点1分,大意2分)

(2)高仙芝很吃惊,等到见了常清,敬畏他的公正无私,不敢责备。封常清也不向他谢罪。

主要考察“惮”“让”“谢”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每点1分,大意2分)

8.此两联写景深得动静之妙。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带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反映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诗句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颈联“缫丝声隔竹篱闻”以动衬静,表现出山村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分别指出两联的动静关系各1分,结合诗句赏析,分析作用3分)

9.诗人情感:对山村野景的喜爱,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作者在前三联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以深林、流水、风影、草痕、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清新明丽、生机无限的山村风景,表达了对山村野景的喜爱。尾联“不惜”随卖药归来客遁迹空寂的云山,表现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

(两种情感各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各2分)

1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A项“犁的消失”有误; D项“格格不入”说法欠妥。)

(2)①耕地农人: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翻耕的泥土像开放的花儿。

②鲁北平原村里人家:全家齐上阵,套绳搭肩,弯腰弓身,汗湿衣服,滴落泥土。

③上海知青:大声喊“前进”,牛车一动不动;不停地拍打牛身,牛却慢慢倒刍。

④男教师:吆喝着牛,牛听话地拉犁向前,犁翻开了土地。

⑤“我们”:犁在手中不听使唤,牛走走停停;“我”扶犁时东摇西晃。

(各1分,表述简练1分,共6分。)

(3)①“犁”耐苦、执着而坚毅,平时安静的积蓄力量,回到土地上却具有摧枯拉朽之势。

②在作者看来,“犁”身上寄托了农人对土地的感情,对丰收的渴望。

③体现了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与对童年的回望。

④犁热爱土地,从不背叛。

(意思相近即可,答对1点2分,答对3点6分。)

(4)示例:略。

“表现”可围绕“犁积淀着悠悠乡情,是家乡人永远写不尽的童谣与抒情长诗”、“犁象征着乡亲们朴实而勤劳的内在本质”、“犁代表着家乡人对金秋丰收的希冀和幸福未来的向往”等内容给分。

“作用”可围绕“镌刻着家乡人对土地的珍爱”,“彰显着他们对故乡的一往情深”,“记录着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与对故乡的祝愿”等给分。

(内容要点共6分,表述书写2分)

12.D

13.D

14.B

15.(1)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2)都要从现世升华到艺术世界里去。(3)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

16.答案:内容:画面上是一片汪洋,水中伸出一只呼救的手,岸上一群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却无人施救.画面上方一行大字:”二十一世纪的事故现场”。

寓意:讽刺批判了现今人情冷漠的社会现状和道德的退步。(内容、寓意各3分)

17.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审题参考:

基本要求:兼顾“忙”与“闲”的前题下,可侧重谈一个方面。

思辨要求:“忙”的生存意义;“闲”的生命诗意。

发展要求:“忙”与“闲”的适时选择,矛盾统一。

基准分45分。

良好作文51分左右,优秀作文54分以上。

偏题36以下。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