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上)_语文论文

[作者] 李维鼎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上)_语文论文

[内容]

(湖南 李维鼎)

测试命题的趋势概述

以课本为基地,举一反三求迁移

以句段阅读为重点,向两端辐射求贯通

注重阅读过程,生疑问难求理解

以言语参与为动力,层层推进求深入

以阅读方法为利器,不断优化求效率

* * *

现代文阅读的测试,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不断完善。完善的标志是越来越符合阅读规律,成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正确有力的导向。为了较全面、较深入地认识这个问题,既找到应试对策,更推动语文阅读教学,促成素质教育的健全发育,拟谈六个方面的内容。

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十几年来现代文阅读测试题的特点与规律,找到测试与阅读的“共轭点”;二是从测试与应试的“共轭点”出发,阐述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

测试命题的趋势概述

测试都有导向性,因此被称为“指挥棒”。作为水平测试,必须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同时有利于稳定教学。二者并不矛盾。它们统一于按照教学规律教学,使学生达到《大纲》的要求。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测试自1984年起,便不囿于教材,而取材于课本之外,要求仍在课文之中、《大纲》之内。作为中考,虽有所不同,主要取材于课本内。但近几年,有离“本”的倾向,很可能形成课本内外结合的态势。

这样做,是符合语文教学目的和规律的。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则是其重要部分。这种能力的获取,得凭借阅读课本中的课文来实现;其目的,又全在于运用这种能力去阅读课本以外的许许多多、层出不穷的“新”文章。因此,对这种能力获得的情况与程度的测试,便不能通过阅读已经在课堂上讲过、读过的“老”文章来实现,而只能以“新”文章为命题对象。

高考、中考中的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取材于课本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从本质上符合语文教学的目的,反映着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不习惯到习惯,并努力地去适应。因为这是对教学目的和规律的顺应。

从命题的取材看,现代文阅读的材料选择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从高考看,论说性文字一向是主要对象,这是由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与命题评分的“方便”决定的。从发展看,这种单一材料的格局正在为“多元”材料的格局所代替,既考论说性文章,也考记叙性文章,甚至考诗歌。从中考看,几种常用体裁的文章同时出现则是非常普通的。近年来,选材范围也有从三种常用体裁开拓到散文、诗歌的趋势。这样做也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在初中和高中,现代文的阅读对象本来就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命题载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全面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中学各个阶段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这也是《大纲》的要求,并不是命题者心血来潮,或者故意出偏的结果。

从命题的重心看,不论是什么样的阅读材料,由于受测试时间的限制,往往是短小的;要不,便截取其中的某一部分。这样,阅读材料本身便是“篇中之段”了。即使是整篇的,命题的重心也往往落在某个重要的段落上。

高考的“全国卷”,11年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共82道,其中直接考核句段的题目就有56道,占总题数的70%。如果把看来是对标点、修辞等而实际上考的是句段理解的题目也算在内,几乎达到90%。中考的试题中,尽管没有这么突出,但测试对句段理解的题目数量与分值也同样占重要地位。

这种测试句段的试题,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理解句子的。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因此,对句子的理解是对篇章理解的基础。第二种是理解句群的。句群,是遵照一定的思路,采用一定的语法或修辞手段,体现一定语调,表达一定中心语义的言语小集体。因为句群处在句子与篇章之间,所以为命题者所关注。试题大体上着眼于句群的“中心”与“顺序”。第三种是对段落的理解。段就是古人所说的“章”。除了过渡段之外,段都具有单一性与完整性,几乎是文章的“微缩”,在阅读与写作中地位突出,因此,对段的设问分值都较高。

这些都说明,对句段的关注实际是句段本身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实际上,句段也从来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

从命题者命题的整体设计看,越来越着重阅读思维过程,注重经由这个“过程”达到对读物整体性把握的情况,而摒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拼盘式”的命题模式。

注意整体把握,看重思维过程主要表现在对阅读材料“篇章”把握的测试。一方面对篇章的中心、层次直接设问;一方面将有独立测试意义的题目勾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测试考生的阅读、思维过程的清晰度和最后整合的能力。

阅读,表现为一种过程。从行为学的角度看,是一连串操作组合的过程;从阅读的本质论角度看,则是读者因信息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归根结底,是据“言”知“意”的过程。只有一次一次地展开这种过程,学生才能练习阅读,提高能力,才能不断地在体验与领悟中获得知识、情感、理性等各个方面的营养。这就不是阅读后得出的几条“结论”所能包含和反映的。测试题对阅读思维过程的注重,正是对阅读本质的尊重,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题型来看,现代文阅读的测试题是主要题型与客观题型并重,因为这两个类型在测试中各有长短、利弊,所以需要互补。作为选择题,虽然覆盖面大,评分的客观性强,但只能反映思维的结果而难以反映思维过程,无法测试考生的言语操作能力,这对语文阅读来说,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填空题,包括文字填空、图表填空,都有主观题的属性,或者说是主观题的客观化。其优越性超过了选择题。简答题,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典型的问答采取论述的形式,但也有变体。如果答案固定、单一,它相当于填空题。如果答案不固定,即使是填空题,实质上可视为简答题。总之,简答题有利于测试思维过程和言语操作情况,符合阅读的规律,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因而受到命题者的重视。但又因评分的原因,达种简答题往往附有“限制”以控制其“主观性”,尤其是在考虑到艺术性文字在内容和表现上的多层性与多义性时,更是这样。主观和客观题型的合理配搭,互相补充,成为测试题型的选择标准。

概括地说,高考与中考的现代文阅读多取材于课本之外,而且取材对象呈现多元态势。而命题重点始终是以“句段”为主,辩证处理局部与整体把握的关系,十分注重思维过程的展开和言语活动的全面参与。这样做是为了促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以《大纲》为规范,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使学生真正获得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

既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应试对策,就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对应,而应该是深层的根本的适应。

●●○○○○

以课本为基地,举一反三求迁移

前面说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决定了语文阅读的测试命题必然要取材于课本之外,即使是中考也存在不以课文作命题对象的情况。因此,语文教师的眼光应盯在能力的迁移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其他读物的能力,应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取向。在应试训练中,一些语文老师、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随考风而转,追风不止,结果丢掉了根本,违背了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最终失败的教训是十分沉重的。以课本为“本”,这不仅是因为“别无选择”,而且又是“最佳选择”。因为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有代表性,这些有代表性的“例子”,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言语材料,让学生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言语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课文是“一”,其他文章是“三”。举一以反三为目的,反三以举一为前提条件。我们的应试对策就是尽可能高质量地举好“一”,垫好底,修好起飞的机场。

在课本既定的情况下,“举”便成了关键。而在具体的“举一”过程(阅读教学)中,又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举一反三”。因此,立足课本,优化“举一反三”方法便成为应试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上)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