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鸟的天堂

我们的祖国太大了,我们的文化太灿烂、太多样了。再不动手抢救,无数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就要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冯骥才

鸟的天堂

从民居、古城到器皿、服饰,从人生仪式到节日庆典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构成中华文化的半壁江山,但从未得到系统整理,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10年前,一群有文化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个现实,并积极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事业之中。身为中国文联副主席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是这个群体的旗手。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记者采访了冯骥才先生。

民间文化在消亡。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一直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问题,包括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十几年前,冯骥才就开始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出发去关注传统文化,一手在抢救,一手在保护。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和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倡导和努力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3年2月18日正式启动,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这个工程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将耗时10年,已经建立了两个民间艺术专项抢救中心,一个是在北京的中国木版年画,一个是在河北蔚县的中国民间剪纸。同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正在加紧制定之中。

冯骥才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加速了外来文化的融入。这一次融入和历史上以往的融入不同,这次融入是以市场为背景的流行文化唱主角,这种传播符合市场规律,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商品文化,并最终导致了在不是很长的时间里,国民精神迅速粗鄙化。

流行文化像沙尘暴一样弥漫了整个中国社会,人们觉得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光荣感。因此,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濒临消亡。“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所以商家把春节叫黄金周,让人们都去旅游。中国年文化的典型代表木版年画已由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之物,变成偏远村民或收藏者研究者之需。富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大量消亡,因为人们不关心它了。”

为此,冯骥才忧心忡忡,“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冯骥才认为,中国民间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他感到遗憾的是,“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将不可再生,而我们过去并没有好好地去认识它、保护它。”

现在,冯骥才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做民俗文化的普查和抢救工作中遇到很多阻力。“不管我们怎么喊,大张旗鼓的现代化改造仍在进行。历史街区不断地被拆除。就在我们说话的同时,推土机、挖掘机还在开着。极其具有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聚居地在土崩瓦解,大批的年轻人到城市里打工,他们的文化也在瓦解。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虽然不能阻止,但是我们必须挽留。如果不挽留的话,我们的文化就会失去载体。”

从历史传承来看,民间文化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文化比如长城、故宫等,要保护好比较容易。而非物质的文化,比如老艺人做的剪纸,他们的知识、情感、精神是靠口头、记忆来传承的。“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带走的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冯骥才认为,应该有人去传承这些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民间艺术,留住中国文化的土壤。

但随着农耕文化和农耕社会的逐渐消亡,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可能烟消云散。“我们对自己民间文化的家底并不清楚。历史上也没有做过摸底,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大一个根的文化,这么多元灿烂的文化,我们一无所知。我觉得通过我们所做的抢救性的普查,要把家底摸清。”去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在15个省展开,并对其中重要的民间文化进行保护,今年该工程将在另外9个省市进行。冯骥才还和地方学校合作编写乡土教材,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

另外,冯骥才还要提交一个有关确立遗产日的提案。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对全民族的文化做了一次普查。通过这次普查,树立了公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为了保持文化的继承,尊重自己民族的精神,法国政府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遗产日,用各种方式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进行纪念,但绝不涉及商业。遗产日在法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节日。后来,欧洲的很多国家如德国、荷兰、比利时等纷纷仿效。“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遗产日。”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冯骥才放下了手中的笔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拯救民间文化的工作中,他甚至将自己积攒的几十万元的稿费都贡献出来用于拯救民间文化。他所进行的普查工作将构筑起一座中华民间文化的大厦:上千卷的《中国民俗志》、数百卷的《中国民间美术集成》以及民间分布地图集等。

可以预言,这座大厦必将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为了这座大厦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他霜染两鬓;虽然为了这座大厦的崛起,他理应全心耕作的文学园地荒芜了;虽然为了这座大厦的封顶,他付出了十几年宝贵的时间。但冯骥才并不后悔。

大厦并不是终点。在今后的10年间,冯骥才还将计划把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拖着病体依旧到处奔走的冯骥才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会是怎样,他只是希望,通过他的呼吁,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有责任感的企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出上一份力,哪怕只是助威。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