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过程

──第五组课文教学建议

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过程

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条件。把握第五单元义务教材的特点,必须把整组课文研 读,搞清编者的意图、基本训练的主线及其重点。这样,教学设计才有坚实的依据,教师的施教才会卓有成效 。

一、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五组课文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的。从教材组成看,《所见》与《草原上的鹰》是两 篇新入选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从原通用教材第三册移过来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则是原通用教材第 四册第10组中的课文。从写作背景看,时空跨度大,《所见》为清代诗人所作,其余3篇则为现代文人所写。从 课文内容看,涉及的地域广阔,《所见》描绘的是我国江南风景,《蜜蜂引路》讲述的是发生在前苏联莫斯科 郊外的一件小事,《草原上的鹰》介绍的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边塞风情。从文章体裁看,有诗歌,有散文, 还有记叙文。这样的4篇课文,义务教材是依据什么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链呢?

1.引发儿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做为一组课文之首的古诗《所见》,描绘的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牧歌蝉鸣图。诗人就观察所见的一个小片断 ,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由骑在牛背上悠闲地高歌,到兴趣十足地想去捉知了的瞬间情态。教材 还配置了表现诗意的图画。生动的诗,美丽的画,似乎都在向儿童诉说:去探索吧,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 的奥秘!

大自然是美丽而深邃的。要充分认识它,揭示其中的规律,并利用它为我们服务,需要掌握认识自然的方 法。后3篇课文就是继《所见》激发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了解客观世界的方法。《蜜 蜂引路》记叙的是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线路,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 房子”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的推理判断,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草原上 的鹰》写的是鹰能帮助草原上的人们了解天气变化,帮助在草原上迷路的人克服困难的事,告诉儿童这样一个 道理:人们长期认真的观察,才摸透了鹰的活动规律,发现了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后一篇阅读课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儿童介绍了中午、黑夜、阴雨天和雪后在野外辨别方向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并且使 儿童知道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人们观察自然获得的,进一步激发儿童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强化词句训练,渗透段的概念。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例子。第五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 本功训练的重点是,在强化词句训练的同时,渗透段的概念。

(1)加大词句训练的难度。古诗《所见》习题中的第1题,要求学生用书面填空的形式写出“振”、“欲” 、“捕”这几个字在诗里的意思,这与以往说出字在古诗中的意思的要求相比,显然高了,因为写出字的意义 比说出字的意义更要讲究准确、精炼。《草原上的鹰》一课中出现了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这个现 代信息论中的术语对二年级儿童来说十分费解,要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必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达到 。在句子形式上,本组教材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句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见》中的诗 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实际上是含着因果关系句式的简缩:(因为)想要捉知了,(所以)一下子 闭上了口,停止了唱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1、3、4、6节的诗句,都含有假设关系。

(2)适度渗透段的概念。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学期是低年级的最后一学期,本组教材又处 于本册教材的后半部分,出于训练的完整性的需要,编者在本组教材适时适度地设计了一些关于段的训练项目 。虽然只是“渗透”,但却为中年级步入系统的段的训练打下了基础。古诗《所见》描述的是一个小场面,在 这个场面中有人物的动作:牧童“骑”黄牛,唱歌;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意欲捕鸣蝉”;还有人物的神态描写 :“忽然闭口立”。课后习题2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实际上就是借讲述诗意,让学生练 习完整地转述这个小场面。这个练习具有建立段的概念的作用。《草原上的鹰》课后习题1是“从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将课文2~3自然段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这个问题的设计 ,暗示着编者意图:渗透意义段的概念。《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后第3题:“说说课文里讲了哪些辨别方向 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将诗2、3、4、5节融合起来再进行提炼,才能归纳出诗介绍的4种辨别方向的方 法。这实际上又是在进行意义段的训练。“基础训练”中的“说话”训练题,要求学生把一段排列错乱的句子 根据图意调整成一段通顺的话,既含有理顺句子关系的训练,又含有段的训练。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本组教材编排体系,既注意到了词句训练这个重点,又兼顾到向段的训练过渡;既注意到了教材的阶段性,又 考虑到了教材的连续性。

二、教材的特点把握住了,教学过程的构思也就有了依托。构思教学过程总的原则是科学、充分、合乎实 际。怎样体现这个原则?

第一,环绕主线施教。

本组4篇课文以“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这样一条主线贯穿起来。教学过程须围绕这条线去设计。

(一)凭《所见》以“诱情”──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由图入文,初解诗意。先指导学生看图。看上图,判断诗所描写的环境、季节,要注意大树干上的知了 。看下图,推测其生活的年代,他注意到了什么。再指导学生借助诗标注的拼音,试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弄 懂“振”、“欲”、“捕”的意思。

2.推敲词句,体察诗情。先通过词语比较,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的特点。牛──黄牛(写出了颜 色);蝉──鸣蝉(写出了声音);立──闭口立(写出了神态)。再通过调换诗句顺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诗句间的因果关系:[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B]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最后,结合画面,展开想象 ,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意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诗句省略了的内容补述出来。

3.反复吟咏,循句入境。可先让学生边闭目听老师的配乐朗读,边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再自由地练习 述说,最后,教师放映活动幻灯片分行出示诗句,让学生看幻灯片以“诗人”的身份讲述《所见》,吟咏《所 见》,背诵《所见》。这样学生在饶有兴味的练习中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爱”,进而转化为观察大自然的动 力。

(二)用后3篇以“授法”──教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蜜蜂引路》要重点教好列宁的话:“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全文, 找出列宁观察蜜蜂的线路,探究花丛、花园、房子与蜜蜂联系在一起的道理。教学《草原上的鹰》和《要是你 在野外迷了路》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之所以知道鹰能带来生活的信息,之所以知道利用野外自然物为自己判别 方向,都是因为人们长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在4篇课文教学结束前,有必要进行一次总结,以加 深学生对训练主线的理解。要讲清这样一个意思: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就要认识大自然;观察和思考是我 们认识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自然规律,使大自然为人类所利用。

第二,注意“形象”中的“抽象”。

低年级学生长于形象思维,阅读教学要发挥这种长处,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深切地感知课文和理 解课文。但是,阅读教学毕竟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总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 ,学生最终要建立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这种抽象思维发展。 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对《草原上的鹰》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草原、鹰和人的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小朋友见过鹰吗?谁能说说鹰是什么样的?鹰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鹰虽然 是一种凶猛的飞鸟,但它对人的生活却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板书“草原的”)就利用 鹰(板书“鹰”)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2.借助拼音,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有生字的词语,分清自然段。

3.指名逐段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答不懂的词语。

4.熟读课文,讨论各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审题。课题点明了鹰特定的生活环境──草原上。

2.抓住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用“直奔中心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段。

(1)先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理解“信息”一词,理解这句话涉及到的三种事物间关系(草原、鹰、生活在 草原上的人们)。问:课文介绍了鹰给人们带来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回读前文)

(2)学习2~3自然段。①默读第2自然段,问: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句讲 朝霞满天的早晨,如果看不到鹰飞,说明天气要变。第二句讲天气变坏的具体过程。在这里,一要抓住表示时 间的词,让学生梳理天气变化的过程;二要着重理解“消逝”、“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 等词语,使学生明白作者是从“看”的角度写的。②指导朗读。要语气连贯,一气呵成,读出坏天气来势凶猛 之状。③学习第3自然段,全段共3句话,第一句是从“看”和“感觉”的角度写的;第二句是从“听”的角度 写;第三句写推断结果。要重点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不时传来”、“长鸣”等词语。④指导朗读。要读 得舒缓一些。⑤回答课后习题“3”中的(1)题。提示学生将2、3自然段连起来思考回答。还可将2段和3段内容 作比较,训练抽象思维。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两段是时间不同(早晨──晚上)、鹰活动情况不同(不 见鹰──听见鹰鸣)、天气不同(由好变坏──好天气)。

3.根据课后习题“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理解词语。着重理解“眺望”、“一汪清水”的意思。

(2)理解句意。“如果……就”、“要是……就”、“或许……”都是表示假设关系和“不一定”意思的句 子,但在这里讲的是肯定的意思。这里“一汪清水”代表找到水源;“一群牛羊”代表遇到“牧点”;“一座 村庄”代表找到人家。连在一起,说明迷路人在鹰的帮助下脱离险境。

(3)指导朗读。启发学生体会人在迷路时的焦急、担忧的心情和发现鹰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读出这种感情, 有利于深切体会鹰的作用。

4.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词语“首先见到”、“在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和句子“如像发现……又好像在欢迎 ……”进一步理解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5.总结全文。可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讨论。

(1)引导学生讨论:鹰果真能预报天气,指引方向吗?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实际上是不能预报天气变化的 。但由于人们长期观察,掌握了草原上气候的变化与鹰之间的必然联系,熟知了鹰的生活规律,所以利用它为 人类生存服务。

(2)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一句,“草原上的鹰,给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信息,使学生知道鹰对人类 生活的作用还有许多,有待人们去观察、去探索。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练习朗读课文;分析、记忆生字字形;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拓展训练的空间。

观察自然的训练不能仅靠语文课堂。教师应确立大的语文教学观,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训练的延伸,把观 察自然的训练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强化观察兴趣,增加实践机会,加快能力的形成。建议教师介绍一 些人们利用自然规律的书报,让学生朗读,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向成年人调查访问,了解类似的知识,如,你 还知道哪些人们利用动植物了解天气、辨别方向的事?调查访问后再到课堂上互相交流。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