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在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容提要】:习惯是指经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后,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模式。人们常说:“久练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和潜移默化的陶冶所形成的相对稳定、自动重复的行为定势。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日后乃至一生的学习、工作时时都在悄悄地发生积极的影响。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一方面说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在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良好习惯 创设情境 精心设计 充分发挥 形成氛围 获得知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而要达到这两点必须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目前学生的现状而言,本人就小学数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展开了一些研究,目的在于寻求改变这些不良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习惯决定性格,品德决定人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各种不良的习惯。因此,从小注意有计划、有目的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一、努力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汲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遇到新奇刺激物,总想看看,听听,动动,往往影响正常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讲课时尽可能生动形象,特出重点,分化难点,善于提问,启发思维,引出兴趣。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常规训练。例如:教师出题让学生听练,特别是口算训练,可以老师讲题目,学生在下面写出答案,速度必须有度;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复述;学生回答问题后让其他的学生复述;老师讲到重点难点处让学生续讲等等。同时应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使学生既能专心听老师讲,也能仔细听同学说,而且自己也能说,也能讲,并能做到专一倾听别人说话,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老师在课堂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英雄模范、科学家专心学习,聚精会神观察,全神贯注钻研的事迹,使学生从中明白,上课只有认真听才能学好数学和各门功课。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会听,还要学会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准确找出知识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所获得的知识就比较牢固。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提供准确、鲜明、充分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如教学完小数除法后,针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几种错误,组织学生进行诊断性练习,让学生做“医生”: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有错,你能为它珍视吗?

11.5 ÷ 4.6=0.25 1.44 ÷ 1.8=8 11.7 ÷ 2.6=45

0.25 8 4 5

4.6√11.5 1.8√1.44 2.6√11.7

9 2 1 44 9 4

2 30 0 2 30

2 30 2 30

0 0

(只划去除数的 (除数和被除数 (商的小数点没有和

小数点,没有移 小数点移动位 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动被除数的小数 数不同)

点)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联系各自的学习经验,通过仔细观察与比较,审视与检验,探明以上三种错误的原因,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养成了学生在计算上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一举两得。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结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积极思考,才能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数学思维和多种能力。所以,教师应教育学生上课时边听边看边动脑,作业时要边做边思,读书时要细读深想。在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题、式、图,从大量感性材料中自觉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进行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质疑问题的习惯,这两者下文中我要具体阐述的,强调独立地思考问题,自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从书、演示中或反省错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不入云亦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追根究底,敢于提出与老师、同学不同的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思维惰性,改变他们一味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记忆、模仿、照搬等不良习惯。

四、形成探究问题的氛围,使学生养成善质疑、喜探索、好合作的良好习惯

1、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题,是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好问、会问。教师要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质疑点,也就是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处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同时让学生变换角色,提出问题。这样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学会对问题提出质疑,晓得如何质疑,最后形成兴趣,养成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了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决。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做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这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从中解决争议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的质疑中解决。

2、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的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用适当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最后得出合理化的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最合理的方法。在次,教师千万不要以书本上的死搬教条,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计算的过程中找到合理的计算方法,同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最合理化的方法通过板书,与全体同学一起共享,最后使之最优化。

再如:数学教学中的课时是对数学内容在时间上的分段,便于教师把握数学进度。作为教师应不牵制于可是安排,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调整教学进度,是数学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课时时应有目的的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实践的机会。

教学《能被2、3、9整除的数》时,可以把它合成一节课来上,先要求每个学生预先准备0至9十张数字卡片,按下面的要求摆出若干个三位数。

内容

能被5整除的数

能被2整除的数

能被3整除的数

举例

特征

学生在摆能被5整除的数时,渐渐感觉到每个数个位的0或5不能改变的,得出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但到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就会产生负迁移,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拿出1、4、7或2、5、8三张卡片任意摆几个三位数,试一试能否被3整除,让学生有新的发现……然后经过几个学生的解释,原来犹豫的学生也露出了相信的目光。接着教师出题学生判断;学生出题教师判断;一生出题,其他学生判断。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验证,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锻炼,同时还尝到了自主探索实践的从中获得知识的优胜感。教师也在这样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良好习惯。

3、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氛围,这里包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应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充足交流探讨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面对面地共同质疑问难,在友好地合作实践、热烈地讨辨别中,让学生养成勤于合作的习惯。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合作氛围,让同学们体会到快乐与成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诱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愤”“绯”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不了的是否正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第二是学会合作方法,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采用同桌互说的一种交流方法,分小组交流方法,其中不乏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不会、不懂如何合作。我们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合作的方法:首先,学会听和说,与人合作,必须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不随便插嘴;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适时用点头,交换目光等反馈方式激发别人讲下去;在没听清楚时,可适时请求别人再做解释。其次,学会分工和请教,首先每个合作小组应是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划分的,一个合作小组中学生的个体水平应有差异,这样才能达到互补互助。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应学会请教。可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也可请教老师,老师适时或富于技巧地点拨,能使问题迎刃而解。第三,培养合作精神。这里包括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的看,自主地说,自主的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能从生活中找到数学,使学生养成从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因此,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也就是指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做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势必就能自觉地在平时的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之人,从生活中找数学,从而也自觉地养成从生活中找数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日常用品商店,放上毛巾、热水瓶、茶杯、茶盘等,然后老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营业员。问:1、我现在要买2个热水瓶和6个茶盘,我要付多少钱?2、老师为我们班全体同学每人买一条毛巾和一个茶杯,你有该收我多少钱?3、今天我身上只带100元钱,我买了2个热水瓶,还能买多少条毛巾?4、如果你妈妈也只带100元钱,买了2个茶盘还能买多少只茶杯呢?……反过来学生和老师互换角色。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是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找数学的良好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的神经系统中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殖,是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日后乃至整个一生的学习、工作时时都在悄悄地发生积极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时的,而是一项细致而有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努力不懈,既严有韧,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要善于诱导,及时指点,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