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由“整体感知”走向“个性点评”

一、对“整体感知”的解读

由“整体感知”走向“个性点评”

“整体感知”这一概念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大致历经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其实质与内容相对来说变化很大。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首倡语文教育的“整体感知”。其时大纲并未作详尽的说明,故当时语文教学一线的普遍做法是:“整体感知”就是对全文的粗览或简单预习。那时,整个教学当中“整体感知”并未引起人们重视。

初高中大纲中对“整体感知”的诠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首先开始关注知识点以外的东西,涉及了对文本的多元思考与探究,如文章的深层情感,言外之意或是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生成过程,突出了对语感的整体培养。把阅读的主体从根本予以澄清。强调参与阅读的是学生,而非老师。在这个层面上去看阅读教学,它已是一个自主思考、多角度交流的界面,而非机械图解的标向。

显然,这一概念的立足点是致力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意识地突出了学科人文性这一特点,抨击的是学科工具性的功利操作。这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中的“整体自觉”是不谋而合的,都看重的是思维的生成与经验的提升,把语言这一载体交给了阅读个体去评价或感悟。“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于文学批评,便是将作品的各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去进行观赏,泯去了读者与作者的界限,充分投入,体会其精蕴,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理解,作出判断”(刘明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这里需要补充一句,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想象,尤其是读者的个性的想象,否则阅读就会变成求证了。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整体感知”很难把握。首先它容易落空。表面上看“整体感知”没有强调“双基”的重要性,只是就文本整体予以介入;其次它容易变形。在操作中,则直接体现为以问题追寻结果,或以训练求证文本的思路。析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缺少教学操作指导或者缺少能够体现教学亮点的案例依据。基于此,教学中的困惑也就出现了,诸如“整体感知是否对全篇都予以感知”“整体感知是否在放任学生的思维,而下予干涉”“考试大纲怎么要求的”“考核或者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等等。而这些问题对于尚未发育健全的“整体感知”这一概念来说,是致命的。于是有些教师认为既然“整体感知”灵动有余,实在不足,倒不如关注些根本性的问题。有了这种心理,教学当中几种以“整体感知”为幌子的做法也就随即产生。

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牵引式导读。将全部文本压缩到一个或几个自以为精当异常的问题当中,且有答案或思路的限制,这样一来,学生怎么奔驰,也在预设轨道中挣扎。二是大话式放纵。学生的“整体感知”由于引导失控,故而信马由缰,缺少思维的养成,缺少语感的体味,更缺少对文本的推敲,形成“大话西游”或“水煮三国”之势,作践了文本的真实内涵。三是问题式轰炸,一篇文章,信息几多,穷一堂课之时间,尽全篇文之内容,细大不捐,满堂游走,问不搭调,答不成体,缺少主次之别,把课堂变成了便利店。

事实上,“整体感知”体现在阅读层面上,只需关注一个问题即可,那便是教师针对文本,如何引导和引导什么的问题。这里就需要重提“整体直觉”这一说法了。前文已说过,“整体直觉”是经验了的想象与联想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文本仍是立足点。如何想办法从文本当中挖掘出能够引起读者关注的内容,或者能够通过文本唤起读者与作品的情感共鸣,是新课标下“整体感知”的第一要义。因而在对文本的教学定位之时,教师必须明白,所有教学手段或方法,是教师推动教学环节的预设,而非学生能力构建的预设。其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个契机,让其思维有参阅范例,而不是单纯地解决文本问题。

自然“整体感知”在教学当中,不能回避—个问题,这就是教师非但不能游离文本,而且还应适当地予以提示或解答。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思维空间游走,穿针引线,缝合相对独立且又零散的思绪。教师点拨与导读的不是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而是学生的争端与分歧。这种分歧或争端可以从文本的任何一个部分生发,以各种认知状态呈现而出。事实上,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难见到围绕着选文或范文而生发的种种争端(学生已被思维格式化)。争端或分歧是读者个体的认知或理解,等候磨合沟通。而此时如果“整体感觉”就此戛然而止,阅读教学则显虎头蛇尾了。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