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更新时间:2024-03-28 19:55:14

新世纪第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已实施快三年了。参与这次改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论是课标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撰者,或是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变得越来越理智,如果说当初激情有余,那么现在是冷静有度,他们大都能够更为成熟更为理性地审视这次改革的得与失。(当然,现在就要对这次改革作出评判仍然为时过早。)笔者亲身参与了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到全国各地培训,听课,与老师座谈,与同学对话,耳闻目睹的可谓不少,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一方面,看到这次语文课程改革力度如此之大,给广大师生带来的好处如此之多,心中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改革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心中又感到忧虑。真是有喜有忧,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

“喜”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即力图改变多年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偏见,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语文学习的书本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和学校内外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沟通,少做练习题,多读课外书,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精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他们共鸣的课文,使他们阅读兴趣大增,拿到新课本就爱不释手,读起课文来沉浸其中,不能自已。深圳某校一位学生寒假回老家所带的惟一一本书就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他说,新编课本中的课文我就是爱读。而减少练习题量也成为减轻负担、提高兴趣的重要手段,以前的旧教材中,本来也有许多课文文质兼美,很有吸引力,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但学生一看到课后繁琐不堪的练习就感到头疼,对课文的兴趣也就大打折扣。还有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使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之中,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口,外面无限风光在向他们招手。语文在过去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而现在,多个试验区的问卷调查显示,语文成了最受欢迎的学科之一。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它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些指导性意见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要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教师不要以宣布标准答案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些主张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走进教室,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语文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发言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班上同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小组学习场面随处可见;图书馆,阅览室,书店里,田间地头,阡陌小巷,不时闪动着同学的身影。过去是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现在是学生要求老师给他们任务;过去是学生巴不得老师讲完语文好复习其他课程,现在是学生求老师增加语文课时,多搞语文活动。深圳一位小同学对他的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老师,您能不能把这个活动往后推一推,我的材料准备得还不充分呢!”可以说,这次语文课程改革基本扭转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的局面,主动、积极成为许多学生学习语文的共同态度。

三、课堂上学生活跃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由于这次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主张改变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只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就切切实实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课堂上,过去是教师高高在上满堂灌,学生是死气沉沉埋头记,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自由被剥夺。这样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为木讷之人,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在公众面前却胆小怕事,不能从容自如地讲几句连贯的话。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现在我们普遍看到的是,课堂上学生发言是此伏彼起,争辩之声不绝于耳;过去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现在是老师一提问放眼望去教室里手臂林立;过去说三句话就脸红的同学,现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变得侃侃而谈,敏于应答。不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突飞猛进。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跟以往相比,这次语文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获得明显提高。

四、学生课外学语文的意识增强了

多少年来,学生的课外时间基本上被数理化占领。在旧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师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所谓课外学语文,主要是指写写作文,做做作业,背背语文知识。语文作业与理科作业相比,确实太少。于是学生课外不知道怎么学语文。笔者读中学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很多天晚自习没有复习语文觉得过意不去,就拿出语文书来翻翻,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再念一遍课文吧,很无聊,没兴趣;看看后面的练习吧,老师早已公布了标准答案;最后只得记几遍作者介绍和词语解释。这样复习,前后也花不了多长时间,就马上又把数理化的题目拿出来演算,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现在,语文至少可以说部分“收复失地”。一是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告诉学生,应该在课外多看书,特别是可以多读中外名著,这就可以“占领”学生不少课外时间,学生因此就不会觉得课外学语文无事可干,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读名家名著当作“正业”,而不必再在家长和老师面前躲躲藏藏,看一本名著好像干坏事似的。二是我们倡导大语文教育,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公共汽车上人们的谈话,路边的一处标牌广告,教室的一则名人名言……都是语文。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意识明显增强。事实证明,仅仅想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学只有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大力开展课外语文学习,才能根本解决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问题。

五、课内外结合成为教师自觉的语文教学行为

过去的语文课堂还有一个普遍现象,或者迫于应试压力,或者因袭多年习惯,或者自身学问和阅历的欠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是照本宣科,不能也不敢越出教材,走向课外,极端者便是照着教参讲课。这就使得本来丰富生动的语文变得急功近利,语文无味,面目可憎。学生的直接感觉是上语文课没意思,认为语文老师阅读面窄,知识贫乏,没有见解,缺少自己的人生感悟,没有人格魅力。这次课程改革,鲜明主张语文学习的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和学科内外的结合,这一举措,使语文得到解放,语文教学顿时变得鲜活可爱。所以这次课程改革,对于那些知识广博、见闻丰富、课堂上能够旁征博引尽情发挥的语文老师来说,他们会感到如鱼得水,感叹“语文课改深得我心”,也摘掉了过去可能加在他们身上的上课爱“跑马”的“罪名”,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对于另一部分老师来说,新的课程改革他们极不适应,并构成对自己职业的严峻挑战。几年的课堂改革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适当向课外延伸拓展,对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兴趣,大有好处。各套教材在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引导。

六、教师正在与课改一起成长

客观地说,历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一次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一日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那种靠一纸大学文凭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语文更是一个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的学科。前辈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话一点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