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29 12:46:54

总体来说,这册教材的课文变动大。原有的课文,把独立阅读课文算在里面,仅有5篇,新入选的文章,把原来人教版的算在里面,达到了12篇。训练要求高。在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达顺序、掌握叙事性作品文体特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训练要求,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把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4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其中2篇是诗歌,一是现代诗歌,一是古诗。还有2篇是中外名人爱国的故事。

“爱国”理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生的指南针。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咏,赞美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要处理好媒体展示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关系,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4的相关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

《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文章属于叙事性作品,条理很清晰。我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起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描述了四个场景:“被迫离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 这些场景被肖邦的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注意这里的“涕”和“泪”的意思一样,写诗人喜极而泣。诗的第二联中“喜欲狂”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妻子”的读音和意思要正确地让学生体会,至于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宜,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解决。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悲”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而“悲”?如何不“悲”?再和课后练习4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就抓住了重点,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情。

第二单元3篇文章,一篇是历史小话剧的剧本,其它两篇是小说。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

单元主题可概括为“人间真情”,也可以为“心中有爱”。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

《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个多幕剧的话剧剧本。题目本身是一个成语,这个剧本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在这两幕剧中表现的人物品质各有侧重,在剧情的发展上,实际上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教学中要把握好文体特征,大胆地通过对话训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剧本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4,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还可以相机把“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给学生讲一讲,使课文“厚”起来。

《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短篇小说。按照“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客轮被撞,情势危急”是故事的起因,即开端;“镇定自若,指挥自救”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这一部分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船长形象;“坚守岗位,以身殉职”是故事的结局,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教学在遵循写作思路的前提下,应该重点突出,通过人物的对话和作者的两处议论来深入体会船长忠于职守的精神。至于大家一直以来讨论结尾部分的“生命教育”问题,我想具体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场景中来考虑,不然就失去了意义。

《爱之链》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极其细腻地描写了下岗工人乔依无偿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修车;这位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一位孕妇的悉心照顾,受到了感染,暗中资助了那位孕妇。而那位孕妇正是乔依的妻子。小说构思巧妙,前后呼应,字里行间透露出爱是可以传递的,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的社会新风尚。教学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把握两个场景中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动作和语言尤其要关注。与前面两篇文章稍有不同的是,这篇小说更重要的在于说理,希望老师们在把握教学中心时要注意。第三单元4篇课文,都是新入选的文章。有人说是围绕“奋斗与生存”的主题,有人说是围绕“生命与奋斗”的主题。我看这4篇课文,都可以说是奋斗励志的美文。下面我再对每篇课文的教学作一个简单的提示。一要抓住中心,二要抓住线索,三要落实训练。

再以《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的教学来具体谈一谈。第四单元3篇课文,来自民间,讲的是民风民俗。第一篇课文是反映民间剪纸艺术的,第二篇课文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第三篇课文是描述民间舞蹈艺术的。

《姥姥的剪纸》课文描述“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她善于教育,疼爱孙儿。表达了“我”对姥姥高超技艺的赞叹和敬佩,以及对她和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走入文本,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感受姥姥剪纸的神奇,体会祖孙俩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生动感人,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无比憎恨。教学要做到“长文短教”,重点是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体会。这两点在课后练习中都有具体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

《安塞腰鼓》课文按“静→闹→静”的顺序描述了安塞腰鼓表演前后的不同场景。重点在体会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逐步升华的艺术魅力。教学时要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式,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特有的音律之美。有条件的话,应该让学生欣赏这样动人心魄的场景,品悟结合,读出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迈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第五单元3篇课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聚焦不同的景物。柳树的神奇主要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对比来体现;草原的美丽主要是通过作者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来展现;麋鹿的特点则通过相关的介绍来说明。

《青海高原一株柳》为陈忠实所写。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

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托物誉人,手法昭然。课文采用了顺叙、插叙、描写、议论、抒情、联想等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及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把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鲜活地伫立于读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先找出描写这株柳树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强大。接着再读书思考其他内容与这株柳树的关系──渲染环境艰苦,凸显了这株柳树生长艰难;对比强烈,说明这株柳树与家乡柳树生长环境反差巨大。最后通览全文,想想这样写的作用──凸显了这株柳树的“神奇”;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扬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誉人。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景美、人美、文美。这样的作品应该做到诵读,特别是第一自然段。教学的设计主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读有兴趣,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让学生每一遍都读出新意来,教学就成功了。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创设课文特有的情境,但切忌喧宾夺主,落脚点还应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上。

《麋鹿》一文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趣。开头用白描手法引出介绍的对象,激发阅读的兴趣,接下来依次讲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3中的有关要求,让学生来做讲解员,要注意作为讲解词与课文内容的有关整合,如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以及传奇经历之间的内在关系等。要放中有扶,作一些指导。以上三篇文章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外,重点要指导学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体现第三学段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表达顺序有所关注。第六单元4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现当代的“中外名人”风采。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理解重点句了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写的一封回信。在信中,他首先向孩子们表示感谢,然后交待写这封信的缘由,接着和孩子们探讨了怎样做人,告诉孩子们,他是个普通人,他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最后勉励孩子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教学这篇文章,一是要让学生在熟悉书信格式的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二是要抓住信中的重点语句,理解和感悟并重,朗读和议论并举,体会巴金爷爷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要合理拓展,结合课外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巴金爷爷,从而领会文字背后的内容。

《钱学森》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主要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近二十年的坎坷归国之路,赞扬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详略得当,通过主要人物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教学中要抓住中心,留意时间和相关事件,结合课后练习3展开教学过程。

《詹天佑》一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写了他不怕困难,不怕嘲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当地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引导学生去揣摩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更要启发学生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与詹天佑的言行联系起来思考。如此聚焦詹天佑,就能使学生在反复阅读、比较、品味、思考的过程中,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詹天佑的心灵,从而使詹天佑的形象能够立体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詹天佑的身上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爱国的精神和创造的才智。

《鞋匠的儿子》主要讲了曾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讽,凭着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加上去的,表现了林肯反分裂、爱祖国的品质。教学时要结合课后练习

3,抓住参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这条线索来组织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品味林肯总统所说的话,通过具体的词句来体会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第七单元4篇课文,3篇精讲课文,1篇是略读课文。用“读书有方”来概括单元的主题是比较妥帖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单元所涉及的读书方法跳出了就读书讲读书的狭窄圈子,而是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读书和思考结合,读书和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古诗两首》都是写诗人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属于喻理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前两句讲古人读书做学问的不易;后两句讲学习光靠读书是不够的,要获得真知,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观书有感》作者巧用比喻,先用池塘里的水清澈明净,映得天光云影徘徊,比喻读书可以使人心智广纳,明于事理;再用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这么清,比喻只有不断读书,汲取新的知识才会不断地进步。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勤学好问”,先讲为什么要问,再通过哥白尼的具体事例来证实这一小观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又讲“有了问题要请教别人”和“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两个小观点,这里面有个递进关系,教育学生要善于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发出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号召。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文章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