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浅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精品
更新时间:2024-03-29 21:02:21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浅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学论文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浅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精品

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课题。

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那么,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于教育又改变着教育的今天,我们又怎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探索课题。

本人就此作些研究与探索,以求教于专家与同行。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感受性、新颖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我们知道,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地学习,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对儿童来说,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地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新颖性和感受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创设了如下情境: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猴王带着三只小猴子在玩耍。不一会儿,猴王拿着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对三只小猴说:“孩儿们,你们今天表现很好,我要奖饼给你们吃。”它先把一个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最小的猴一块,中猴说:“我比它大,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中猴两块。最大的猴更贪心,它说:“我最大,我要三块。”猴王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最大猴三块。同学们,你们说哪只猴分得多?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既满足了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明白了。紧接着,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之中,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这种主动性正是建立在课件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动画、引人思考的有趣提问的基础之上。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现代的教育技术的感受性和新颖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可组合性、可扩充性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限于只找到一种,它愿意找到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是一种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法。它不像一般的思维形式那样,试图在起点(问题的提出)和终点(问题的解决)之间只画一条直线(在两点之间有障碍的情况下,这一条直线就没法画了),而是从起点出发,向四面八方画射线。用艺术的语言来讲,就是“智慧的光芒四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就是创新思维,从而把创新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划上等号。甚至有的心理学者编制出发散性思维的测验来测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发散性的确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分。”而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组合性、可扩充性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教师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以后,开始学习拼组图形,老师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设计了大小不同、放置的方位不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20个,长方形15个,正方形15个,圆15个。要求学生选择上述图形,在下面空白处任意组合图形,看谁组合的画面想象丰富?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屏幕上拼出了一幅幅闪烁着智慧的图案。

最后,每个学生还给自己拼出的精美图案取上了富有创意的名字,如:“笑笑鸟”、“圣诞树”、“智慧屋”、“知识房”、“太空人”、“神力车”等等。

看,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充分表现出来,而这种发散性品质正是借助于多媒体电脑可组合、可扩充的显著优势。

三、现代教育技术交互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点。从创新性思维的结构上看,要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制出新产品,这个新,就是独创,是别人不曾想过的,或者是自己不曾知道的东西,独具一格。科学技术人员发明创造、文学家的创作、理论家提出的创见,都是通过独创性来实现的。当然,他们的独创性和学生的独创性,在过程上大体相似,所不同的是在于结果的价值上。前者所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未曾发现和未曾解决过的新问题、新事物;而后者是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属于一种新的事物,他过去没有接触过,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探索发现的,尽管想出的是别人早已解决的问题,但还是一种独创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又一明显特点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计算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的独创性。一次教学《平均分》的内容,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了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图象,并对同学们说:大家猜猜看,老师出示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立即议论开了;有的说:“这动脑筋爷爷一定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可能是动脑筋爷爷今天要告诉我们学长方形呢!”有的说:“这长方形里一定有许多秘密,老师是要我们动脑筋解开它的秘密。”“说得好!今天我们要动脑筋解开这个长方形的秘密。”我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怎样分?学生议论纷纷:“这还不好办?!”我说:“还有一个条件,我不仅要看谁分的最多,而且还要看谁分的方法最独特。”(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独特,还在独特下面打上着重号)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投入电脑操作。不一会,有的想出了四种方法,有的想出了五种方法,有的想出了六种方法,学生想出的这些方法,大体如下图示:

找出上述几种方法之后,有的学生没有继续寻找,而是一边对已画的图形进行观察,一边沉思起来。他们力图找到独创的方法,有的学生还把己画出的图形在电脑上予以移动、组合……突然一个学生高兴地大叫起来:“老师,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只要通过长方形最中心的那个点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半。”我将他画在电脑上的图调到大背投上,并示意他陈述自己的理由,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学生清楚地看到他独特的思维过程。

他解释说:“我是通过把几种图形在电脑上予以重合,发现无论哪条线全都交在一点上。”他还高兴的补充说:“真的,通过交叉点的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半,有无数种分法!”

全班同学用羡慕而又喜悦的眼神看着他,可以看出他们心里在想:要是我们也能发现这一点,多么好啊!

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性知识,也正是在探索、发现规律性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品质得到了发展。而这恰恰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人机交互的特征基础之上的。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和网络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探索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没有探索,也就没有创新思维的产生。如前所述,在认识过程中,创新思维不依赖于固定的思维程序、思维工具和思维途径。它是在多种可能性中探索、试验,并在多次反复与游移中,将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和现象加以考察,从而找出事物的差异性,进而去伪存真。在这个过程中,它往往要发挥换元机智,随时准备改变认识的角度和手段,这种探索性的价值,就在于能打破旧框框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使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产生认识的飞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务必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发现知识,获取真理,在探索中增长才干,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性与网络特性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在此问题上,北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曾有过专门论述:“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④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和网络特性有利于学生探索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先推导出公式,然后组织学生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和网络特征的优势之后,上课之前,我设计了教学软件,把“梯形的面积公式”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上课时,让学生在网上自由探索,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网上相关图形,进行转化图形、找出联系、推导公式三个步骤,推导探索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拼凑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凑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图:

有的学生用分割法,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图:

有的学生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品质不断得到发展。当然,现代教育技术,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外,在以下几方面也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的效度。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CAI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二)呈现过程,降低教学的难度。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CAI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CAI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三)揭示规律,拓展思维的深度。

运用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CAI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16、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扩充信息,增加教学的密度。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笔者曾观摹过一节“角的度量”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教学中由于教者采用了多媒体电脑的动画功能——让量角器在角上旋转,所反馈的教学效果是常规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尽管整节课的容量很大(常规教学要两课时才能完成),但学生学而不感其难,教学效果相当好。

(五)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控制作用。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用CAI辅助教学,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象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这样结论并不是说只要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必须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作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创新教育的观念,必须掌握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否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成为一句空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要有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中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建构,这样,我们才能在整合研究之路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浅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