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方孝孺·雷峰樵叟序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方孝孺 雷峰樵叟序

方孝孺·雷峰樵叟序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雷峰樵叟者,台之宁海人也。世居雷峰之下,业诗书,敦礼让-代不乏人,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叟淳庞邃密,事父母克尽子职,处兄弟和以敬,由是孝友之行闻于遐迩。然不妄交接,遇佻憸之徒恒趋避焉。或以势雄之故强与之善,叟终不屈。遇缙绅之士,延至于家,相与论古今人物贤否,稽疑质惑,虽至浃旬洽月无怠容。乡闾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叟喻以一言,咸悦服而去。雅爱读书,自少至老不倦。课子弟耕读有恒度,风晨月夕闻弦诵声则喜,间闻嬉笑俚语,则终日不乐。性颇嗜游观,值春和景明,树林蓊蔚,鸟声嘲哳烟霭间。即幅巾杖履,徜徉于山巅水澨,与樵童牧儿伍,心无厌焉,因以樵叟自号。

或问之曰:夫驾舟楫,操网罟,出没于波涛者,虽不自谓之渔,人固以渔目之。手耒耜,腰镰铚,往来于田亩者,虽不自谓之农,人固以农目之。今叟居必冠裳,行必杖履,所业必诗书。无运斤砟斧之勤,无拾枯束湿之劳,而顾以樵自目,其如名实之爽何?叟曰:若奚言之固也?予恶夫世之人,不修其实,择美名而居之,手未能操简牍,心未能颂章句,辄轩然以儒者自居。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曰长者,曰先生,曰皋,曰夔,己处之而不愧,人呼之而不异。及察其所存,岂有毫发诚身之善,及物之功乎?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白云溶溶,弥布崖谷,陇树排青,林溪涨绿,出入烟霞,友于麋鹿,而了不知尘世之荣辱。若夫山林摇落,潭涧澄清,霜呈锦树,壑殷秋声,砉然长啸,山应谷鸣,而杳不知寒暑之变更。推此而言,四时之乐,宁有既乎?彼樵者习其事,恐未能知其乐。予虽不躬其事,而彼之乐予能全而有之。庸以自目,孰云不称?若奚言之固耶?或以叟言告同里某,某闻之,俯而思,仰而悟,抚掌而叹,爰为作赞,叟姓徐,名山南,字廷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 式:法式

B.课子弟耕读有恒度 课:督促完成

C.其如名实之爽何 爽:差错

D.庸以自目 目:看待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樵叟自号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出没于波涛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C.彼樵者习其事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D.爰为作赞 臣为韩王送沛公

1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峰樵叟世代居住雷峰之下,以诗书为业,为人孝悌,慎于接物,是一位品德淳厚、志趣高雅之人,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

B.开头先交代樵叟的为人处事,再通过和渔夫、农夫的对比进一步突出樵叟的志趣,行文紧扣樵叟二字,逐层推进,浑然一体。

C.文章通过问答形式,阐明雷峰樵叟自号樵叟的意旨,并借以批评那些名实不副的人物和浮夸的社会风气。

D.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反问,既使行文音韵和谐,有一种参差错落之美,也起到了增强语言气势,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乡间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4分)

答: ▲

(2)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4分)

答: ▲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

詹鼎传 方孝孺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答案:

14.A(应解释为效法)

15.D(都是介词,相当于替。A.一为连词于是;一为介词,因为。B.一为介词,在:一为介词,对。C.一为指示代词,那些:一为人称代词,自己)

16.B(和渔夫、农夫的对比错,文章不存在对比)

17.(8分)(1)乡亲有忿怒相争不能辨明(对错)的,县吏(就会)与他们一起登门向雷峰樵叟询问这事。(4分,得分点:乡间(也可译为乡里)、相与、质及句意各1分)

(2)不熟悉法度律令,不懂得爵位名号,就骄傲地以古代贤良的臣子自居。(4分,得分点:谙、岸然(也可译作严正一本正经)、自处及句意各1分)

18.(3分)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白号/亦欲矫里闸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