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从南北文化互动看江南地域精神》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从南北文化互动看江南地域精神(节选)

《从南北文化互动看江南地域精神》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陈国灿

无论是自主开放还是灵活变通,都是江南社会面对中原文化的扩散而作出的反应。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江南社会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文化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江南在大一统文明体系中所处地位的转变。充满自信和极具浪漫的“盛唐气象”,是中原文化走向鼎盛的反映。不过,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中国社会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尤其是入宋以后,伴随着江南社会的全面飞跃,这场变革日益显现出来。

唐宋之际江南社会的腾飞是在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出现的,许多方面是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反拨。佐竹靖彦认为,宋代的社会变革“是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推进的社会构造的变化和由宗教时代向学问时代演变的文化形态的变化”。说此期中国社会开始由农耕文明时代转向城市文明时代似值得商榷,但城市在江南社会的变革中确实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从原本高度统一和封闭、保守的统治据点,到多样、开放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和商品市场中心地,城市形态的这种转变,引发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一系列新动向。在社会领域,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冲破了传统世袭性社会士、农、工、商截然区分的身份限制,推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组;在经济领域,城市工商业的兴盛和市场活动的扩张,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越来越多呈现出商品化趋势;在文化领域,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表明社会文化重心开始由士人阶层转向社会大众;在思想领域,市民意识并不局限于重商逐利的价值观,还包括平等自主的社会观、求富裕的人生观和自由开放的生活观。所有这些变革,使江南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不仅冲破了长期以来由中原文化引导的社会模式,而且跻身中华文明的主流行列。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开拓创新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互动意识,成为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即便在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的明清两代,江南地区依然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无怪乎康熙由衷地赞叹:“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16日)

1.请简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

2.作者从哪个角度阐述入宋以后江南社会变革的?这种变革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出来?(6分)

答:

3.为什么说开拓创新成为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6分)

答:

答案:

1.(6分)文章开首提出观点——江南社会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文化意识带来江南在文明体系中地位的变化;然后在第二段用江南社会变革现象及其结果来具体阐述;最后从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进一步论证开拓创新精神对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只答“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归纳总结”的最多给2分)

2.(6分)(1) 城市形态的转变(2分)。(2) 社会——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经济——城市工商业的兴盛扩张;文化——文化重心由士人转向大众;思想——发展出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每点1分)

3.(6分)①开拓创新是江南变革腾飞的基础;②开拓创新是江南长期保持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关键;③开拓创新使江南冲破了由中原文化引导的社会模式,跻身中华文明的主流行列。(每点2分)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论述思路就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归纳总结,但是单纯这样答还不完整,一定要具体谈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论述的,最后怎么总结的。一定要将具体的内容都点出来,不能泛泛而谈,写个大框架就行了。

2.试题分析:“城市在江南社会的变革中确实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从原本高度统一和封闭、保守的统治据点,到多样、开放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和商品市场中心地,城市形态的这种转变,引发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一系列新动向。”所以,作者是主要从城市形态的转变来阐述入宋以后江南社会变革的。这种变革是从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3.试题分析:开拓创新成为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精神体现在文章的二、三段,例如开拓创新是江南变革腾飞的基础,是江南长期保持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关键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