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以读促思,由悟导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有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有感 吉林省敦化市江南镇江东中心校 左铁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以读促思,由悟导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有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生情并茂的课文。怎样让学生透过一个个方块字感受到雷利的悲痛和对和平的呼声呢?在教学时我主要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始终与雷利的心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以读促思,由悟导行的目的。

一、创设震撼人心的情境,引起共鸣

上课伊始,由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爱你们的爸爸、妈妈吗?是啊,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在最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都能有父母的陪伴。请同学们看一段战争记实:(放录像)在伊拉克战争中,一名受伤的儿童在医院大声地痛苦地、恐惧地哭着喊“妈妈……妈妈……”。学生看后非常激动,争先恐后地谈感受,此时,他们的心已经与那名儿童的命运连在了一起。教师趁热打铁深情地说:“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被孩子绝望、恐惧的呼喊深深地震撼,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这一切是什造成的呢?(战争)面对战争你最想说什么?(要和平,不要战争)你们的想法与一名中国孩子的心声是一样的,他把他的心声写成了一封信寄给了加利秘书长。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创设一个令人感动、震撼的情境,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以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感受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理想。

二、创设交流探究的情境,读中有思

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我设计了初读、细读、熟读三个环节。初读课文时,解决“课文的主内容是什么?基本思路是什么?”以及学生提出来的浅显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细读课文。细读的部分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由于这篇文章是以情感人,因此,在细读时,注重学生个体感受,注重学生主体情感的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找出令你感动的部分,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小组交流。这样阅读空间大,问题指向的空间也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有的学生读后发表感叹:“雷利的爸爸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学识渊博,又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倒下的,是雷利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的牺牲重于泰山。”有的说:“和平之花是娇嫩的,是容易损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心,用爱,用行动去保护它,珍爱它,才能让全世界的

人民生活在幸福,祥和中。”有的说:“雷利的爸爸是用行动,用生命在呼唤和平,捍卫和平。”有的说:“为了……;为了……;为了……;这一部分既写出了雷利发出呼声的原因,也是一组优美的排比句。”“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他对世界发出的呼声,使文章更加真挚感人。有的说:“雷利是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这封信的,我的心里也十分沉重。”……几乎每个学生都能针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并加以事实论述,实现了读与思相结合。感悟的最高层次是熟读全文以后。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感染,课文中许多规范语言已储存在头脑中,可以结合全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课文主旨是什么等。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

三、创设抒情达意情境,以悟导行

为了让本课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在课结尾处,引导学生想:充满硝烟的战争是可怕的,无烟的战场带来的损失更是巨大的。亲爱的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的思维如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泄万里,有谴责战争发起者的,有谈“非典”的,最后学生一致认识到,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同时,主要任务是:学好本领,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迎接一切挑战。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

以上是我在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心得,这只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一点尝试。相信,经过各位同仁的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越来越精彩。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