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从《说“木叶”》看“重视文本阅读”——谈高五册一二单元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9 17:59:28

重视文本阅读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读课文。通过对原文的分析、归纳、概括,从总体上把握课文要点,解决“读懂”的问题,进而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高中语文第五册一二单元都是有一定深度的哲学论文、随笔和文艺性论文。两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分别是:把握段的要点和融会贯通。

从《说“木叶”》看“重视文本阅读”——谈高五册一二单元教学

先说把握段的要点。

这类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深度,涉及到许多抽象的哲学道理和文艺学美学的理论,阅读者没有质疑和思辨,不去探究和深入思考就不会读懂,更谈不上深入的理解。要做到有疑可质、有辨可思,就必须认认真真读原文,然后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把握每段的要点。

这两个单元需要以段为单位把握要点的课文有《人生的境界》《孔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木叶”》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这几篇课文的段落特点是段少且大,只有把握住每段的要点,才能读懂文章。此外,这两个单元所选的文章是老课本中少有或没有的,富有思辨性,具有典型的社科类文章色彩,我们经常可以在历届高考试卷的阅读文中见到内容风格与之相似的文章。这类文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不易为高中生所轻易接受。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认认真真地多读几篇这样的文章,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提高理解能力,这个过程好比比赛,只有不断突破旧的界限,才能有所提高。总是读一些一看就懂、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明白的文章,是不会使大脑的思考力向上向深提升的。而只有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读一些需要动一番脑筋,要反复阅读、仔细玩味、甚至通过查阅资料才能弄清楚的文章方能提高理解能力。古人说,“开卷有益”,实际上,“开卷”也有“力”(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固然要有量的要求,要多读,也要有质的要求,要精读。精读的前提首先就是要读那些需要费些“思考力”才能读懂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读一篇胜过读毫不费力气的文章十篇。致力于提高理解能力的高中阅读教学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

把握文章要点的过程也就是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提高阅读者思想水平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讲文章要讲思路,任何文章都是有思路的;他认为,“思路”就是思考的路子。一个道理,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路子把它说清楚的。思路清了,文章内容也就明了。经常的大量的去认真做梳理思路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有条理,看问题也就会有条理、有见地。思维的条理性强了,思想水平也就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随之就可以带动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也就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现在有些人对表达能力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表达问题是语言问题,比如表达中的语无伦次、不连贯、有病句等常常认为这是写作基本功差的表现。其实不然,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归根到底还是思维能力、思想能力、理解能力。对一个问题有深刻透彻的理解,他在表达时是会很通畅的。所以说表达不清的原因还是对其所写的人事情理在思想上没有深刻的认识。读有一定难度的哲学论文、随笔、文艺学美学论文,其目的也在于此。就是要通过文章的阅读提高理解能力,下面以《说“木叶”》为例说明。

学习《说“木叶”》这篇文章,内容上的学习(如何辨析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认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仔细的、认真的、逐段逐句的、反复的熟读研读,理清文章思路。全文一共有七个自然段,怎样读?基本思路是先分析后综合。第一,先看全文七个自然段讲了哪七个问题;第二,再看每段围绕这个问题又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这一步很关键,因为“大自然段”是本文的一个特点(除了1、3、7段之外),段中作者旁征博引古人诗词,如果不从段内解剖分析,学生会读得一头雾水,很难搞清每段讲了什么。因此这一步是学习本文最重要、最吃力的一个环节。正如《教学用书》所建议的,“本文并不难懂,但读起来并不轻松,它需要逐句逐字去细读。”这一工作做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本文的学习效果,实践也证明,如果只让学生草草地看两遍,老师就逐段大概的一讲,文章的基本观点学生可能有印象,但不会收到太大的效果;不过教师遵循了《教学用书》的建议,而指导不得法,学生也不会读进去,常常会因枯燥而终止细致的阅读,本文的学习也就会像蜻蜓点水。下面以《说“木叶”》的第六段为例,说说仔细阅读、理清思路的方法。

第6段是本文的第二大段,长达621字(不算标点)。本段的要点是:阐释“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依次讲了以下八个问题:

(1)“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的、干燥的;

(2)“木叶”的艺术特征:微黄的、干燥的、有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3)“木叶”的联想: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4)“木叶”与“落叶”之别:后者可能是湿的、密的;

(5)“木叶”与“黄叶”之别:后者可能是耀眼的、金黄的;

(6)“木叶”的背景:清风阵阵、晴空历历;

(7)“落木”的艺术特征:空阔而不缠绵;

(8)“木叶”的艺术特征:疏且密、迢远且情深。

对本段进行了如上的分解之后,就能化整为零,知道它到底说了些什么,然后还可以发现本段另外两点也颇值得学习的地方,其一,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特点去辨析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其二,我们会惊叹于作者对诗歌形象的细腻的、直观的感知力,比如,说看到飘零的“木叶”“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说“黄叶缺少飘零之意”,说“叶”有“缠绵的一面”等等,这对我们细腻地观察事物,审美地去感知自然颇有启发。

本文其它段的阅读也大体是这个路子。这种逐字逐句的咀嚼是必要的,它就像把一堆看似散乱的珠子缕成一挂挂精美的项链一样。这个过程是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也是对读者思维的梳理和锤炼,长久坚持,必得收益。正如上文所言,读此类文章,把握段的要点是关键,通过把握要点,进而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提高阅读者思维的深广度和条理性更是关键。我始终强调重视此类文章的文本阅读,其目的也在于此。而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语文组的李云秋老师在其教学文章《说“木叶”》(“中语网”网络文摘2003年9月28日)中却认为学习本课应重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并且认为应淡化原文,“课外的内容将占到课时的一半”,殊为不妥。

下面谈谈概括。

本册一二单元多次提出这样的阅读要求:“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前后联系,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孔孟》),“做到融会贯通”(《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精髓”(《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把各部分贯通起来”“全面理解”(《说“木叶”》)等。这些要求概括起来说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要综合。很显然,综合的前提首先必须要对内容条分缕析,还要能认识到分析后的各个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点很关键),然后才能把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甚至句与句之间贯通起来,从中看到作者的行文思路(思考的路子),达到抓住文章精髓的目的。还是以《说“木叶”》为例。

(1)对全文7个自然段段内层次分析后,归纳出段的要点,发现文章讲了七个问题;

(2)这七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一个大问题(中国古诗中令人费解的一种现象:用“木叶”不用“树叶”);后四个问题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大问题(“木叶”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那么,实际上这篇长文章就讲了这么两个问题:古人写诗大量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古人写诗为什么用“木叶”。

(3)再进行综合,文章就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第七段,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总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读课文,先细致分析再高度综合是学习《说“木叶”》及其同类文章的好方法,所以这类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欲要学透,学有所获,必须重视文本阅读。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单元的课文提示中多次出现“细读”“熟读”“研读”这些字样,也意在强调要重视文本阅读。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