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很平常的问题没的读音——没的读音

《可爱的草塘》(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初读课文时,很多学生没有注意这“没”字的读音,绝大多数把它当作“mò”来读。偏偏有一学生举手认为这字读“méi”也不错,并当场朗读了句子,结果发现句子还是通顺的。究竟该读哪个音呢?作为老师的我,并不急着表态,而是一面表扬该生读书仔细、认真,能边读书边思考,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一面又把问题推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找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围绕这个回题,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了我。从大家企盼的眼神中,我明显地感到他们此时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释。这时,我意识到这是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好机会。现在的学生正处于若有所思而不得要领的阶段,正是启发的好时机。于是我随机引导:“为什么不问问‘老先生’呢?”(字典)于是,学生纷纷打开字典,结果在字典中双方都找到了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依据,说起话来更是振振有词。认为读“mò”的理由是:字典第一个解释就是“隐在水中”,它的例子是“没入水中”,当一样东西隐入水中时就可以读“mò”。现在在课文中可以认为是膝盖隐在水中,膝盖被水淹没了,所以应该读“mò”。认为读“méi”的不甘示弱,理由是:同样在字典上说,读作“méi”时,可以表示估量或比较、不够、不如等,它的例子是“他没(不够)一米八高。”“汽车没(不如)飞机快。”这里的“没”是表示比较,拿“他”与“一米八”作比较,发现他还不够一米八;拿“汽车”与“飞机”作比较,发现汽车不如飞机快。同样的道理,课文中的这句话是拿“水深”与“膝盖”作比较,发现水还不如膝盖深。一时间还真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经过这番讨论后,支持读“méi”的学生比刚才明显增多了,但认为读“mò”的还是占多数。怎么办呢?我向全体学生建议,先把这个问题搁置一下,等学完了全文后再来讨论。在这之前,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因此,每读到这句话时,总会出现一次小小的混乱,大家都把“没”字读得特别响,好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理解。等课文学完后,围绕这个“没”字的读音,争论又开始了。争来争去,结果学生发现,其实两者相比,水的深度就相差一个膝盖的高度:如果读“mò”,那么“没膝盖深的水”则表示水深刚刚淹没膝盖;如果读作“méi”,那么“没膝盖深的水”则表示水深还不到膝盖。两者的意思都表示水不是很深,大概就在膝盖的上下吧,这与课文中“不大的水泡子”这一意思相吻合,也与“我脱掉鞋袜跳入其中”的意思是相一致的。从整篇课文来看,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上说这里的鱼很多,在这个不是很深的水泡子里,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从而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这里的确物产丰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作“mò”或“méi”都可以,因为它们都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把学生的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很平常的问题没的读音——没的读音

但是,读哪个音更好,更能表达出这里物产丰富这个意思昵?再仔细推敲,学生发现,这两个读音所表达的意思虽然一致,但是在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这段话要告诉我们的是这里物产丰富。那么,只要看哪个读音更能体现出这个意思,就是最佳答案了。显而易见,一般情况下,水深水多的地方鱼自然要多一些,也就是按常理来说,水深水多的地方鱼多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不稀奇的。反之,水浅水少的地方鱼多了才会觉得稀奇,觉得不同一般。结合课文,那么当然是水越浅越好,越能说明这里的鱼多,因为连这样水很浅的地方都有这么多的鱼,那么水深的地方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从而就越能说明这里物产丰富。因此,基于这样的理解,读“méi”应该更适合。说到这里,大多数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这些只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说不定在实际生活中那水就淹没了膝盖呢。是啊,实际中的那个水泡子到底有多深呢?到底有没有超过膝盖呢?我们的理解会不会是一厢情愿呢?有学生建议是否向本文的作者刘国林先生询问一下,可惜不知道刘先生的详细地址。

到这个时候,其实关于这“没”字本身的读音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才是学习,那种在学习面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知识面前那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问题面前那种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已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一个小小的“没”字,一个看似平常的“没”字,一个似乎不起眼的“没”字,里面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让我们的学生再次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体会出语文中蕴含着好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学问。人们常说,“学贵有疑”,不管是“小疑”还是“大疑”,有疑就能进,今日有小疑,他日就会有大疑,今日对“小疑”感兴趣,他日必会对“大疑”感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这样逐步发展起来。要是每个学生都能这样,能在无疑处生疑,能在平淡中见神奇,那该有多好。

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在语文课上作为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条件。怎样去创造条件呢?我想:细心呵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个好方法,把学生的每个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在老师或其它同学看来答案是明如白底黑字一般的问题。因为不管是怎么平常的问题,对于提问者来说,就是个大问题,是个不能理解,至少是不能很好理解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设法自己去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则请同学帮助,在讨论中试着解决。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探求、尝试、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随之提高。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