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梁启超故居

基本解释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先后倡导、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一、北京故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沟沿23号

  性质:1986年6月梁启超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沟沿胡同属东城区北新桥地区,在东直门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沟通大菊胡同和东四十四条,长300多米。明代,称“学房胡同”;清乾隆时称“官学胡同”,宣统时称“北沟沿”,因胡同临近水沟而得名;1949年称“北沟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都胡同”,后复称“北沟沿胡同”。现胡同西侧与新太仓二巷相通,东侧有两条支巷通往小菊胡同。

  北沟沿胡同23号,旧时的门牌是北沟沿13号,在胡同南段西侧,占地面积3752平方米,街门朝东。街门是被称作“西洋门”的屋宇式街门,街门内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显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虽然从建筑学角度讲,大门外对面的“影壁”,亦称“照壁”,既有遮挡大门对面零乱的墙面檐口的作用,也有作为宅门对景的作用。但是,在胡同的另一侧建影壁,或是依托别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岂能想建就建!所以,现在在北京城里所能见到的门外建有“一字影壁”的宅院,当年或是王府、或是衙署、或是官邸,总而言之,是“官”姓人家,不是平民住宅。汉字是表义的,“框中有人”念“囚”;“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门外的影壁是宅门的对景;那么,门前的这段道路自然与宅院产生了领属关系。门外的影壁分明地在警示行人:在此门前不许停留,更不许喧哗。梁启超任过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和财政总长,其政府大员的身份与这座宅院的规格是相称的。

  据1951年房屋调查登记显示:该院主体建筑集中在南半部,是东、西并列的两个三进院落,东部为住宅,西部是花厅;北半部约占整个院落的五分之二,是花园式的后院,院内树木繁盛,有假山,有凉亭;后院开有朝东的穿墙门,是整个院落的后门。该院共有房屋和亭、轩等建筑129间,建筑面积为1535平方米,其中包括带抄手廊的瓦房47间、敞轩3间、游廊21间、地窨子4间、防空洞1个、凉亭1座。该院的具体格局是:宅门北侧是一拉溜儿东房,共11间,应是回事房(传达室)、车库和警卫、杂役用房,从南往北的第三间东房的后墙开有临街券门,是“车库门”。

  该院的具体格局是:进入宅门,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往北经过坐西朝东的“垂花门”便进入了东院的一进院;一进院有带抄手廊的南房、北房各5间,北房为腰厅,即:中间一间为连接前、后院的通道;东院的二进院均为带抄手廊的瓦房,有正房3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院的三进院只有7间后罩房。与东院并列的西院是休闲区,习惯称为“西花厅”,亦是三进院落;从南往北依次是:由假山叠石与3间敞轩构成的一进院,由3间敞轩和3间正房构成,并有转圈游廊连接的二进院和由两间东、西厢房与平顶外廊构成的三进院。

  北沟沿胡同23号现在是单位宿舍,当年院内的主要建筑尚存,只是残破不堪而已;由于为解决职工住房而进行的改、扩建工程和住户见缝插针的自建房屋,致使该院已难寻昔日风采。

  地名溯源

  梁启超故居:位于东城区北沟沿23号。故居为坐西朝东的三进四合院,大门1扇,院内有影壁、垂花门及正房、花厅等建筑。院内各屋均由走廊相连,西部是花园,有土山、花厅和山石等。整个房屋由砖墙围起,主要建筑尚存。另尚有大门对面梁启超书斋和南边的马厩存焉。梁启超故居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北沟沿胡同,原称官学胡同,后因昔日从东直门北小街至北京站是一条排水沟,该胡同在水沟边上,故改名为北沟沿。这条名字不太好听名气也不算大的胡同中,却藏着一个名望极高的文化家族大宅门,这就是梁启超和他的一家。

  民间记忆

  当初也曾5年一大修,3年一小修

  崔大妈(已在这座宅院内居住30多年)

  解放之后,这座故居就分给了铁道部,之后转到了铁路局,最后又分给了分局,所以这里面现在住的绝大部分都是铁路职工,我本人也是。当初我们刚来的时候,院子还非常宽敞,所有这些小砖房都没有。地上的草有半人高,空旷得天黑了以后我们都不敢乱走,而记忆最深刻的是,孩子们白天就在空地上踢足球,可见其大。曲曲折折的廊子则可以通到院子里的任何一处,下雨天完全不用打伞。还有两座假山,假山上有藤萝树木,有喷泉石雕,都是我亲眼见过的,非常美丽。最初的时候保护也非常到位,一般5年一大修,3年一小修,维修得很好。可惜现在院子已经完全变样了。

  小房子比野草"长"得还快

  赵大爷(已在这座宅院内居住了近30年)

  现在所有的这些小房子差不多都是"私搭乱建"那时候盖起来的。原本哪有人敢在这里头乱盖房子?后来一地震,就没人管了,小房子比野草"长"得还快。原先后花园里有两座假山,现在其中一座已经被铲平,山石全被当了地基,另外一座土山上密密地盖了3间房。土山下面原先还有5间水牢,现在全被填了起来。梁启超的故居应该得到保护,我盼着这座宅子里的违章建筑都能被拆除,恢复原来的样子。

  专家访谈

  家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后代成长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问:提起梁启超,人们最多的印象还是关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关于他其他方面的了解就很寥寥。您能介绍一下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的一些活动情况吗?

  答: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来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而回国。最初回国时,他仍然积极从政,在北洋政府的政权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经历了从"拥袁"到"倒袁"的整个过程。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他反对帝制,提倡立宪,有积极的政治影响。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后,梁启超才淡出政坛,出任清华国学院导师,专心于学术研究。他在中国近代政治史和文化史上均有重要贡献。

  问: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文化名门世家"的概念,您认为此概念的提出有何意义?

  答:以前,我们常常讲到家族传承往往指的是某种工艺美术或绝活绝技,比如京剧,但实际上,在文化方面,也存在这么一个规律,就是家族文化传统。当然也有例外,但总的来说,在一个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能更好地促进下一代的成长,从而实现在某个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

  据东城区文物局资料记载,现北沟沿胡同23号梁启超故居的建筑属于民国时期建筑,往上无从考。但正是这所年岁不大的宅院却见证了一代巨人梁启超两次被历史所开的"玩笑"。第一个"玩笑"有关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一场革命-辛亥革命。梁启超最初主张立宪保皇,反对革命,却因戊戌变法失败被迫亡命东瀛,而最后使他得以结束流亡生活的原因恰恰是他之前极力反对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回国后,梁启超住进了这所在之前的历史风云变幻中毫不起眼的宅院,不知当时他的心情怎样。颇富政治头脑的梁启超在此审时度势,认定袁世凯才是真正的"强者",于是决定助袁组建内阁。但不久后袁的独裁面目便公然暴露,梁启超又不得不挥泪举起反袁大旗,这是历史跟梁启超开的第二个"玩笑"。而北沟沿胡同23号宅院也因为见证了历史和巨人之间的这两个"玩笑"而被载入历史画卷。

  在随后的岁月中,宅院目睹了梁启超以心血打造一代文化名门世家的整个过程,其中最惹世人注目的无疑是其长子梁思成的诞生,未来的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基人在此受到了最精心的教育和栽培,直到成年后才离开这座老宅远渡重洋。而其他子女也在梁启超深厚的"齐家"之道的熏陶下各自成长为出色的学者、专家。至此,这座宅门已与这个令人瞩目的文化世家血脉相连,休戚与共了。

  交通提示

  乘24路车到海运仓站下车,向北路西,北沟沿胡同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沟沿23号

  二、天津故居

  

  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冰室位于河北路46号。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购买周国贤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物,一生著作甚丰。他于民国初年在天津意租界西马路 ( 今河北区民族路 ) 购得一块地皮,面积约4 市亩,于 1914 年建成一所住宅,此后又建一所书斋 -- 饮冰室,住宅为二层西式楼房,前后共有两幢。前楼为主楼,带地下室。一、二层各有 9 间居室。整体建筑分为两部分,东半部为梁氏专用,有小书房、客厅、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属住房。后楼为附属建筑,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佣人住房等。前楼与后楼有走廊、天桥连接。整所建筑面积 1100 余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水泥罩面,塑有花纹,异形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双槽门窗,整所建筑相当讲究,有花园、汽车房、传达室。

  饮冰室在今河北区民族路46号,与住宅(民族路44号)相连,建于1924年,是一所浅灰色两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当中有蓄水池,池中雕一座石兽,口中喷水常年不断。一楼正中为大厅,大厅周围5间房子除1间为杂房外,其余为书房和图书室。二楼靠西北角也是1间大厅,靠东南角有几间主要作卧室或图书资料室。梁氏后期就住在这里从事著述。

  梁氏的饮冰定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为天井外廊式带封闭罩棚。建筑造型别致,正中大厅实际是天井院的罩棚,罩棚高出屋顶,用花玻璃镶成。该所建筑共有房34间,建筑面积949.5平方米。

  三、江门(新会)故居

  

  性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远眺梁启超新会茶坑村故居坐落在美丽苍郁的凤山下,鱼塘、水网、沃野田畴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往来皆村野乡民,真淳古朴,这里便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

  梁启超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清光绪十八年夏天,梁启超携同新婚妻子李蕙仙回乡,就居住在书室的偏房,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

  故居正门为缅怀任公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以及在教育、学术上的卓越贡献,2001年又建成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现了任公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陈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有《饮冰室合集》、《欧游心影集》和《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珍贵典籍,再现了任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使人们对梁启超先生有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

  离故居不远,还有两处是梁启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一处是故居前的“怡堂书室”另一处是村口的“奎楼”,俗称“文昌阁”,后来成为“宏文社学”的所在地。

  梁启超故居内设陈列室,存放梁启超的部分遗物、著作,展出生平事迹及照片等,供旅游者参观瞻仰。故居门前有空地1500平方米,四周栽上绿树及各种花卉。 为纪念梁启超先生诞生120周年,市政府计划在此建“梁启超纪念馆”。故居于1983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原为一座高墙围筑的青砖灰瓦平房,现经扩建,增加了梁的立像和陈列室,陈列室内存放梁部分珍贵的遗物、著作,展出大量梁生平照片及播放梁生平事迹纪录片。

  景色特点:

  茶坑村的护村符

  茶坑村的护村符 民国四年(1915年),梁启超回乡为其父祝寿,在故居正厅门楣上悬挂了一牌匾,那是他为自己为立,上书:“司法总长参政院参政、一等嘉禾章中卿衔少卿”。戊戌政变后,梁启超东渡日本13年,在海外创办报刊,继续宣传维新思想,享有盛誉,赢得“舆论界之骄子、天纵之文豪”之称。抗战期间,日军得知茶坑村为梁启超家乡,扫荡队伍绕道而过,对茶坑村秋毫无犯。

  独特的晚清岭南侨乡建筑艺术

  故居正厅的左右两侧各有一耳房,是梁启超父母和少年梁启超的卧室,通屋建有木楼阁,设走马式曲折栏杆,别具晚清岭南侨乡建筑的艺术风格。

  珍贵文物质展示

  故居陈列了梁启超居住时使用的家具、生活用品,如民国青天大花瓶、金木雕彩瓷画《八仙图》、蓝釉炉和木磨、椿、蓑衣、葵帽等摆设,营造真实生动的历史遗迹和美观舒适的参观环境。

  门票价格

  门票:5元

  交通提示

  交 通:乘新会218路公交车可达

  地址:广东省新会会城镇茶坑村

  相关报道

  北京故居缺乏修缮 变身大杂院

  梁启超北京故居位于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如今各种自建房屋已将故居切割成大杂院,只有门口的东城区文保单位标牌表明该院落有着特殊身份。

  走进院落,是纵横交错的小胡同。院门内被自建房挡住一半的影壁表明,这里曾是大户人家。从房顶上看,还有些古建的模样,而下面早已排满了低矮的小平房。

  据院内居民介绍,这里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某单位宿舍,院里的很多小房子都是大家自建的。起初后花园里有两座假山,其中一座已经被铲平,山石全被当了地基,另外一座土山周围也密密地盖了房子。

  和很多胡同里的大杂院一样,私搭乱建和随意堆码的生活用品具有很大的火灾隐患,而狭窄的通道肯定不利于施救。虽然故居门口贴着“文保单位60米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标语,但显然不能解决院内的隐患。

  胡同内不少居民表示,希望故居内的私搭乱建能够得到治理,恢复昔日的容貌。

  市文物局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未了解到有关梁启超故居的修缮复原计划。由于缺乏资金,对于名人故居的改造,不可能一步到位。拆除乱搭乱建的屋舍,逐渐将大杂院恢复故居的旧貌,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疏散方法。

  对于屋舍的维修,要同古建维修同等对待,故有的格局要基本保持不变。保护不是终极目的,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服务于现代居民,服务于现代社会,这才是保护的真正要旨。就目前来说,还要加大宣传,提高院内居民的文保意识,防止火灾发生,维持故居现状不再进一步破坏。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