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文解析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课文解析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积蓄(xù) 韶山(sháo) 慷慨(kāng kǎi)

懒惰(duò) 恫吓(dòng) 驯服(xùn)

把柄(bǐng) 隋唐(suí) 晓谕(yù)

耸听(sǒng) 遏止(è) 钦佩(qīn)

沮丧(jǔ) 膳宿(shàn) 赚钱(zhuàn)

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资本:经营工商业的本钱。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暴躁: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

慷慨:大方,不吝啬。

接济:物质上的援助。

施舍: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企图:图谋、打算(多含贬义)。

懒惰:不爱劳动或工作。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仁慈:仁爱慈善。

辩证:辨析考证。

竭力:尽力。

恫吓:吓唬。

驯服:顺从。

把柄: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用来进行要挟的错误。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晓谕:明白地开导、告知。

革职:撤职。

叛逆:背叛。

耸听:使听的人吃惊。

单纯:简单纯一,不复杂。

冤屈:冤枉;不公平的待遇。

钦佩:敬佩。

意识:觉察。

沮丧:灰心失望。

缴纳:交纳。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如饥如渴:形容要求很迫切。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怒不可遏:怒气冲冲,难以抑制。遏:阻止。

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吃完。比喻暂时的困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指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他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写的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曾连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了解,使中国人民为争取进步的斗争获得了世界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斯诺的记者生涯,是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1928年到1941年期间,斯诺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目睹了中国的内忧外患,他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同情,增强了正义感。1936年他越过国民党统治区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历时四个多月。他深入访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访问了红军指挥员和战士,访问了苏区的群众。这些访问加深了他对中国革命斗争的了解,使他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斯诺深情地写到:“在许多书页里,我仅仅把那些英勇的男女们告诉我的记录下来。同这些英勇的男女们生活在一起,并暂时同他们等同起来,这是我的殊荣。”“现在他们每天正在用英勇的牺牲精神,在写着许多别的书,对于这些男女战士,我愿意和他们握手道贺。原来在这些老资格‘赤匪’之中,有许多位,是我在中国十年以来所未遇见过的最优秀的男女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迫害进步人士,斯诺在美国处境十分困难,后来移居瑞士。然而他拿着美国护照,得不到访华的签证,他和中国的关系被人为地割断十余年。一直到1960年他才以美国作家的身份取得签证,访问新中国。此后1964年和1970年又两度来访。每次访问,他都搜集了大量材料,通过报道,生动地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讴歌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斯诺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数十年如一日,为促进中美两国伟大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对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麦卡锡主义对他全家的迫害,国际上对新中国的歪曲和诬蔑,都没有损害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没有使他丧失对中美人民终将冲破重重障碍,开拓友好合作道路的信心。新中国是斯诺心爱的话题。他为读者著书,给青年讲课,对公众演说,给朋友写信,同客人说话,都离不开中国。在临终时,他用尽了生命的最后力量所讲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

中国人民沉痛悼念斯诺的逝世,毛泽东主席在给斯诺夫人的唁电中指出:“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2.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2~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六、文体、思路、主旨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一些精彩片断,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思考、有独特见解的少年毛泽东的形象。

七、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一层(4~8),少年毛泽东十岁到十三岁时候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在家里,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

第二层(9~19),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时候的经历:他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在学堂里和家里如饥似渴地读书,但不喜欢读经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三层(20~21),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候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

八、写作特色

1.用词准确、幽默

2.全文通俗易懂

九、重点语句

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了。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写出了少年毛泽东敢于反对旧势力的精神,对封建思想的抗议取得胜利。

十、课后习题解答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精读课文,抓住内容要点。

少年毛泽东十岁的时候,反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十三岁的时候,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在学堂里和家里如饥似渴地读书,但不喜欢读经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十六岁时,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二)本题旨在引导大家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的细节,深入思考问题。

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精忠说岳》《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历史小说和神话小说,培养了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他非常喜欢读《盛世危言》这本书,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这本书还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三)本题旨在引导大家深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罢课”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反动统治下的进步学生为了一定的革命目标而联合停止上课的斗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敢于反抗旧势力的精神。“抗议”一词用得也很好。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能够敢于对长辈的错误提出抗议,这就是很不简单的了。

2.“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的有趣的故事。

3.“内战”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国内各军阀之间的战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与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之间的斗争,并且写出了斗争的策略,双方在做出了有限的妥协后,有效地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四)本题旨在引导大家综观全文,总结出课文的中心,培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懒惰( ) 驯服( ) 怒不可遏( )

耸听( ) 恫吓( ) 克勤克俭( )

膳宿( ) 赚钱( ) 引经据典( )

叛逆( ) 把柄( ) 傲慢无礼( )

2.jiǎo( )纳 jǔ( )丧 è( )止

kāng( )慨 积xù( ) gē( )职

yá( )门 晓yù( ) jié( )力

kē( )头 防fàn( ) shī( )舍

二、根据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我的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2.他指摘我偷懒,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

3.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

4.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

5.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乡里发生了粮荒。

6.我的父亲是个米商,尽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其中有一批被穷苦的村民扣留了,他怒不可遏。

三、阅读理解

(一)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但抚台傲慢地回答他们说:“为什么你们没有饭吃?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欢他,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这件事在我们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我却始终忘不掉这件事。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傲慢___________________叛逆___________________勾结___________________

冤屈___________________救济___________________愤怒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两个自然段,分别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3.少年毛泽东对“造反”一事是怎样看的?大多数同学是怎样看的?

4.从少年毛泽东对“造反”一事的态度上,可见他少时便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贝多芬的童年

罗曼·罗兰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得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十七岁时,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篷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特·勃罗宁比他小二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爱莱奥诺嫁了韦该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爱菜奥诺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青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记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1.文中说贝多芬“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个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一句中的“温柔而凄凉”应如何理解?

①温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凉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是指的什么?

3.“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一句中的“可悲的事实”是指的什么?

4.文章中关于贝多芬家乡的景物的描写,与文中哪句话是相互照应的?

5.“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一句话中的“悲惨而残暴”应如何理解?

①悲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残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突出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1.duò xùn è sǒng dòng kè shàn zhuàn diǎn nì bǐng ào

2.缴 沮 遏 慷 蓄 革衙 谕 竭磕 范 施

二、1.大方不吝啬。

2.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3.吓唬。

4.形容要求很迫切。

5.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暂时的缺乏。

6.不可阻挡的愤怒。

三、(一)1.骄傲 反叛勾搭冤枉 接济 恼怒

2.第一自然段:叙述,第二自然段:议论。

3.少年毛泽东对“造反”同情且不平,大多数同学只是同情。

4.具有反抗精神,有深刻的思考。

(二)1.①仁慈的母亲对自己的爱抚及自己对母亲的爱戴,与爱莱奥诺以及她的一家亲密无间的友情

②十七岁便失去了母亲;死亡的忧郁;一家之主的重压

2.他在1816年时说过“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从15岁上已经知道”,可见这里指的是死亡,他总以为自己也染上了和母亲同样的病,将不久于人世。

3.指的是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要贝多芬去领父亲的养老金。

4.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美,那样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5.①过早地失去母亲

②父亲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争取每日的面包

6.极其眷恋自己的家乡。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