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过零丁洋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鉴赏关键点】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显得慷慨悲壮,正气凛然。特别是最后两句,已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思想内容】诗人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名句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命运。体现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

【中考链接】

2011年四川省乐山市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答: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10.诗歌鉴赏。(4分)(1)(2分)答: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1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1分) (2)(2分)答: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1分)

2011年四川省宜宾市

(三)阅读诗歌《过零丁洋》,完成16—17题。(5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2分)

答:

17.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

(三)(5分)16.(2分)①寒窗苦读,进入仕途;②峰烟四起,艰苦抗元。(意思对即可)

17.(3分)不造成分)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11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过零丁洋》,完成10-11题。(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 和 ,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

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2分)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一)古诗赏析(4分)10.形势的险恶(1分);境况的危苦(1分)。(2分)

11.①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②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③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2011年辽宁省铁岭市

9.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9.C,2分。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