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语文在“叛逆”中回归

语文何为? 这恐怕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常常思考并试图希望通过探索能够解答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笔者汲取了一些教育名家的理论和经验, 也探索了一些教学的方法。

语文在“叛逆”中回归

一、语文的个性化和时代性。

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

1.语文对象的个性化。

学生和教师是构成语文对象的综合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 突出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后的一大显著特征。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能够欣赏他们的独到之处, 欣赏他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与方法,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知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张扬, 使语文学习成为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展现个性、表现个性才能有所创造, 语文学习的特质就体现在学生个性得以展现的过程之中。

个性化教学离不开教学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是指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认知结构和教学风格。作为语文对象的教师, 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必然影响和感染学生,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建构起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

系和教学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重视教师独特的体验以及个性发展的需求, 唯有个性才有活力, 唯有个性才有发展。因此, 语文教师的个性化也要得到普遍关注。

2.语文自身的个性化。

语文的个性, 在于其语言文字的个性。文字承载着思想与情感, 文化的凝聚来自语言的凝聚。有人曾说过, “要毁灭一个国家, 首先毁灭这个国家的文字”, 足见语言文字承载的重任。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文字的感悟课。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习惯和方法。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 真正以语言文字为根本, 走进文本深处,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华中师大陈钟梁教授以课堂教学为例, 生动地阐释了从字词入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的解读、诗文精妙之处的体会的重要性, 学生在字词的涵咏中感受到蕴含其中的古老文化的积淀。语文的魅力在于其自身独具的语言文字的隽永。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中的句子总让我情思沉沉。“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 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 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 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 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这哪里是写景, 分明是作者的心绪映照在“寂静的光辉”里, 落寞地感受到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变得“灿烂”; 是作者对自己心魂的窥视, 对死亡探寻中的痛苦和思考的宣泄。作者从大自然的生命中找到了永恒的力量, 读者也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思考的力量。“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 她视力不好, 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 树丛很密, 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 走过我的身旁, 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 步履茫然又急迫。”每每读到此, 我总潸然泪下, 母亲的形象就是这样在儿子的笔端定格, 对母亲的思念与悔恨的情感就这样在儿子的文字中流淌。所以咀嚼语言是语文课堂的本原,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对文字的一种别样敏感, 犹如琴弦, 只要轻轻拨动, 就能奏响旋律。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脱离文本,不重视咬文嚼字。教师应当加以重视, 给予指导, 使学生养成从文本出发揣摩词句的语文学习习惯。归根结底,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表情达意的能力以及阅读领会的能力。

3.语文的时代性和自然性。

语文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这是语文现代化的本质体现, 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语文教材内容的时代气息洋溢在语文课堂中, 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熏陶和感染学生。

语文, 即读, 即说, 即写, 即思一切来自真实的生活, 自然的生活才有自然的语文, 才能打动自然的人。一切回归人性的真实, 这样的语文教学, 才能培养自然的语文素养有人在谈及语文教学时, 强调要“返璞归真”, “读即是说”。只有让学生浸染在经典的文化中, 才能真切地冲击其心灵, 触动其神经, 形成其根底。因而在语文教学中, 很难分清是在传授知识, 还是能力训练, 亦或情感教育, 它是那样自然地互相解读, 互相包含,共同升华、共同渲染、共同承载。

二、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主要让学生有一种体验, 一种创新的体验, 一种研究学问的体验和成就感, 这就够了。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

1.重视过程与方法, 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以往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结果性目标而忽视过程体验性目标。改革后的语文教学更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体验与合作, 注重思考、探究与表现, 更加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以掌握语文知识为主线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丰富的情感,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关注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认为, “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 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 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隔离出来根本缺陷”。情感是文学的生命和灵魂,语文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互动过程,与作者与教师与同学彼此对话, 那才是语文的精妙所在。语文课堂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全过程, 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 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

2.强调感受、体验与合作, 注重思考、探究与表现。

语文学科是充满感受与体验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感受,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不断积累素材, 积淀情感。“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只有承认和维护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 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品味、积累以及运用语言和培养语感的自主亲历, 形成个体独特的亲身感悟, 并将原有文本融会其中,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学习《书生论剑》(补充阅读)一文时, 着重让学生谈他们初读文章时的体会, 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 写批注, 通过再读, 把对文章的再认识写下来, 前后比较, 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再升华。一名同学第一次读《书生论剑》时认为这篇文章在宣扬战争。通过精读文章, 他认识到作者所呼唤的是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阳刚之气。正是在这种感受、体验与思考、探究中,学生的认知在增长, 心灵在丰富。我们的课堂能否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能否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升华、陶冶, 这不仅仅是功利性的ABC的选择与判断, 而是语文课堂需要审视和面对的问题。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