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六国论》教案

1.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2. 通过集体和个人诵读相结合,学生能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体味文句意蕴,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3. 通过交流诵读体会,学生能鉴赏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感受文章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下列重要实词的含义: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得、非、或、相、势,掌握文中重要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 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了解六国破灭的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从中总结历史教训。

3. 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借助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幻灯1:介绍本专题的学习内容。本专题为“历史的回声”,它由三个模块组成。

后人之鉴:《六国论》《阿房宫赋》——对历史的思考

千古江山:《念奴娇 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历史坐标中对人生的感叹

血与火的记录:《落日》《新闻两则》——对历史的认识

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追问1:战国七雄分别是哪几个国家?(齐、楚、燕、韩、魏、赵、秦)

2:知道它们为什么被秦国吞并吗?(学习自由作答,老师不总结)

二、 检查预习

1、作者:请学生根据注释或课外阅读介绍苏洵生平简介,教师订正补充:

苏洵自号“老泉”,据说27岁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权书》10篇、《衡论》10篇、《几策》2篇)推荐给皇帝,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为《六国论》。

2、请一个同学来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三、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1. 点几个学生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断句。

幻灯6:强调易读错的字。

幻灯7:老师强调重要的断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非”否定后两种情况)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而犹有可/以(能够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2. 师示范朗读,学生轻声跟读,找出本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标出句子理解中的疑难问题。

3. 学生集体诵读,培养语感,熟习课文内容。

四、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写作意图

1. 师对照课本“战国七雄形势图”补充讲解史实:幻灯8: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 “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 苏洵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注意这是一句被动句,用“破灭”引出意念上的被动。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3. 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六国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为什么说贿赂秦国才导致六国相继灭亡?

明确: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

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

幻灯9——10补充介绍三国割地赂秦与秦灭六国的顺序: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

五、学生自读课文第三、四、五、六段。老师指导

1、借助工具书查阅不明白的字词,翻译全文。

2、学生质疑与老师解答幻灯12——20

3、两人一组一读一译,疏通全文大意.

六、家庭作业:

1、疏通全文,备查。

2、概括第三、四段大意,并找出不赂秦的三国分别灭亡的原因。

3、归纳词类的活用与通假字;归纳古今异义的词。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回顾

1、课文的句子的翻译

2、本文的论点与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二、课文串讲

3、第三段说了什么?第四段说了什么?

明确:第三段谈诸侯赂秦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的,概述了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幻灯21

秦:攻取所得――受赂所得

固不在战矣

诸侯:赂秦所亡――战败而亡

态度:祖父创业之难――子孙割地之易

对比处境:一夕安寝――秦兵又致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矛盾:土地有限――秦国无餍

结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引证:“以地事秦…火不灭”(形象生动)

以土地换和平―→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第四段:不赂秦的三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是李牧被诛杀。幻灯23

4. 朗读第5段,论史评古,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5. 读第6段,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告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幻灯师投影显示北宋与契丹、西夏地理位置图,补充讲解时代背景: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但这种做法却削弱了兵力。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并在此基础上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6. 我们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总结、反思历史,大家回顾我们学过的历史,还有没有类似六国和北宋这样用贿赂以求苟安的史实呢?

明确:学生可以反思历史事实,比较容易想到中国近代史,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联系现实,全世界人民该如何面对美国的四处干涉行为和目的,要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被美国的表面气焰吓倒,为了世界和平而团结协作。

三、课堂小结 幻灯26 全文论证结构图

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作者借古讽今,用以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之覆辙。

幻灯27 论证方法

幻灯28结构 语言

四、字词归纳 幻灯30-38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用法。

2.完成《学习与评价》(必修教材配套练习)语言基础及内容大意部分练习。

3.阅读教材配套读本“兴亡的评说”三篇史论。预习《过秦论》

百百课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