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
当前位置 :
丙型病毒性肝炎

基本解释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由丙肝病毒引起,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母婴等渠道传播的疾病,可导致肝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可预防,但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大多数丙肝患者可以临床治愈。

  丙型病毒性肝炎 - 疾病概述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该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变性、坏死。肝细胞坏死后,肝组织进行不断修复,修复的过程就是肝脏纤维化的过程。肝细胞经过多次的损伤-坏死-修复,渐渐形成肝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该病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于乙型肝炎。截至2011年,还没有有效预防丙肝的疫苗,但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大多数丙肝患者是可以临床治愈的。

  丙型病毒性肝炎 - 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丙型肝炎病毒简称为HCV,在病毒分类上属于正链RNA病毒,早期被认为是造成非A非B病毒型肝炎(non-A, non-B viral hepatitis)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于1978年被发现,1989年通过基因技术首次获得基因组序列。

  经研究证实HCV基因组为一线状单股正链RNA病毒,属黄病毒属。由编码区、5'-非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区小事包括两部分,即结构区与非结构区。前者较保守,后者易发生变异。结构区分C区、M区和E区,相应的编码物分别是核心蛋白、基质和囊膜蛋白,由它们组成病毒颗粒。非结构区分别为NS1、NS2、NS3、NS4和NS5基因,相应编码物依次为NS1、NS2、NS3、NS4和NS5蛋白。其中NS1蛋白可能是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NS3为HCV-RNA的螺旋酶,NS5为HCV-RNA指导的RNA多聚酶,故结构蛋白的主要功能是HCV的一个特点,以C基因最保守,5'-非编码区其次,E基因为高度可变区,编码的囊膜蛋白抗原性的变异使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作用。

  HCV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主在肝细胞内复制。

  HCV-RNA分型:国内报告我国HCV主要为Ⅱ型和Ⅰ型。Ⅱ型HCV的治疗效果差。对不同型HCV感染所引起不同的肝损伤和干扰素治疗反应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既往认为HC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近年随着对丙型肝炎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在许多方面类似,如转慢性、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尤其丙型肝炎也有慢性HCV携带者,因此,对HCV导致肝细胞损害的机制,大多倾向于免疫损害,即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

  与乙型肝炎病变基本相同,仅病变部位与程度有差别。无特征性病理变化。

  丙型病毒性肝炎 - 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原则上综合诊断。参考流行病学资料,如输血及血制品史、手术史及与丙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等;临床特点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要依靠特异血清学检查。

  1.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抗HCV

  1989年以来检测抗HCV应用最早的ELISA法,以C100和5-1为抗原,其灵敏性与特异性不理想。后用第二代ELISA法,增加了核心蛋白C22和C33,其灵敏度有提高。近来建立了第三代试剂,增加了NS5蛋白,较第二代试剂更敏感。

  2.HCV CDNA/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和血清中HCV-RNA

  本法是将HCV RNA逆转录为HCV DNA,扩增放大后作电泳观察结果。应注意严格操作规程,避免实验污染。

  输血后丙型肝炎潜伏期2~26周,平均7.4周。散发性丙型肝炎潜伏期待定。一般临床经过较轻,亚临床型较多见,重型肝炎较少。与乙型肝炎相比,ALT、胆红素平均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病情较轻、发热少见。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大多数无黄疸、单项ALT升高,有持续或反复异常的特点,但转为慢性肝炎的比例较乙型肝炎高(40%~50%),无黄疸型较黄疸一草坪晚易慢性化。其余于6月内痊愈呈自限性过程。慢性丙型肝炎大多表现ATL反复异常、AST也升高、蛋白代谢较快出现异常,而体征如蜘蛛痣、肝掌、脾肿大等不如乙型肝炎明显。

  丙型病毒性肝炎 - 应该做哪些检查

  抗HCV、HCV-RNA检测临床意义

  1.抗-HCV

  大部分HCV感染者,体内均出现抗HCV。因此,检测抗-HCV对丙型肝炎诊断很有价值。抗-HCV阳性是HCV感染的标志。但目前检测结果不能充分反映急性、慢性抑或恢复期感染。抗体效价也不能反映HCV感染的强度,至少在动物试验中未能证实。抗-HCV阳性可能表示近期感染后的免疫状态,但大多数表示现症HCV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传染性。人感染HCV后勤工作至抗-HCV阳转,这段时间个体长短差异很大,目前所用方法,测出抗体较晚,在该期唯一感染的标志患者始终不出现抗-RNA,此外尚有20%丙型肝炎患者始终不出现抗-HCV,故实际感染率比检出率高,抗-HCV阴性不能除外HCV感染。

  输血后丙型肝炎较明确,人感染HCV后反应可有四种表现:

  ①被动输入高滴度抗-HCV阳性血,于输血后抗-HCV即阳性,5周后转阴。 以后又出现抗-HCV自动抗体,可持续阳性;

  ②迟发性抗-HCV反应并持续阳性,一般于输血后20~22周或病后14~16周抗-HCV阳转,迅速达高峰,持续阳性10年以上;

  ③迟发性短期抗-HCV反应,于输血后19~21周或病后9~11周抗-HCV阳转,1年后转阴;

  ④无反应,多见一过性HCV感染,抗-HCV始终阴性。

  目前检测的抗-HCV IgM,与其他病毒的IgM反应规律不同:

  ①IgM比IgG出现的晚;

  ②IgM存在时间长,至少3~8年或更长;

  ③IgM与IgG滴度呈正相关;

  ④存在继发性IgM抗体应答。说明抗-HCV IgM不能做为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不能区分近期与既往感染,但可能反映慢性化或带病毒,可做为判断预后和疗效的指标。

  2.HCV-RNA

  因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CV含量很低,直接做核酸杂交,很难查到HCV-RNA,须先经核酸扩增后测定。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HCVcDNA/PCR,简称cPCR)测定肝和血清中HCV草药R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的优点。HCV RNA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是HCV复制指标、有传染性。因HCV RNA较抗-HCV出现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献血员的筛查。HCV RNA阴性,说明HCV被清除,因此,也可做为判断预后和疗效的指标。

  丙型病毒性肝炎 -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应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脂肪肝、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升高者相鉴别。淤胆型肝炎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头癌、胆石症等)相鉴别。

  丙型病毒性肝炎 - 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标志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等组织中找到。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及电镜检查,发现关节滑膜上有HBV颗粒。血清HBsAg持续阳性的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活检肾小球组织中曾发现有HBcAg沉积。临床对18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作肾穿刺检查,发现肾内有HBcAg沉积者33例(18.3%)。并发结节性多动脉炎者的病变血管壁上可见HBcAg、IgG、IgM、C3等组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丙型病毒性肝炎 - 应该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与乙型肝炎相同。抗病毒治疗正在探索。

  1.α-干扰素(α-IFN)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治疗后血清HCV RNA转阴率可达50%~80%,但停药后约半数HCV RNA又转阳,再用α-干扰素仍有效。在HCV复制指标转阴同时可见肝功能改善及肝脏病变好转。提示干扰素对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复发时间多在治后6~12个月,若治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其复发原因:

  ①病毒基因型不同,一般Ⅲ型IFN疗效好,Ⅱ型疗效较差;

  ②出现突变株;

  ③未完全清除病毒;

  ④耐抗病毒药物。有报告用干扰素治疗散发性丙型肝炎效果较输血后丙型肝炎好。急性丙型肝炎如ALT持续异常超过6个月,应用干扰素治疗。常用有干扰素α-2b(干扰能),

  用法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用2周;后改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用14周。一般疗程3月至6月。若增加干扰素剂量,延长治疗时间(12月或更长),可望提高疗效。近期疗效50%。

  2.三氮唑核苷(rilavirin,病毒唑)

  为一广谱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不如干扰素。对血清和肝HCV-RNA无明显降低作用。

  丙型病毒性肝炎 - 护理措施

  常规护理

  一、少“铁”。丙肝患者有时存在铁代谢紊乱,体内过多的铁,对于肝脏有害,对于干扰素治疗也有干扰作用。因此丙肝护理要限制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等,并避免使用铁制炊具。

  二、少“糖”、少“脂”、忌酒、少吃药。糖可以转变为脂肪在体内蓄积, 吃糖过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脂肪肝。酒是肝病大忌,过多的酒精可以在体内转化为乙醛,伤害肝脏。丙肝护理滥用药物同样可以伤肝,各种中西药物都可以造成药物性肝炎,丙肝患者用要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自我护理

  禁绝酒类饮品;

  尽量把治疗时间安排在没有重大事件的时间;

  出现任何病情变化要及时通知医生;

  使用保肝/降酶药或保健品之前要征得医生的同意;

  切莫擅自更改治疗方案,擅自停药;

  正确处理治疗的不良反应;

  杜绝酒精;

  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

  丙型病毒性肝炎 - 丙肝危害

  一是丙肝发病率高,易转为慢性、易恶化。感染丙肝病毒后,引发急性丙肝,通常会有50%~85%的急性患者会转为慢性丙肝,由于输血感染丙肝的患者中,会有20%~30%最终演变成为肝硬化,而丙肝肝硬化患者又会有5%左右引发肝癌。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一定要重视丙肝的治疗。

  二是丙肝的传染性比较强,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输血、使用血制品都有可能感染丙肝病毒;性传播也是丙肝传播途径,夫妻之间,性伴侣之间的相互传染;与乙肝一样,母婴传播也存在于丙肝,婴儿出生就携带丙肝病毒也是非常常见的。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只要把这些做好了,就能很好的预防丙肝。

  丙型病毒性肝炎 - 慢性丙肝的危害

  一、慢性丙肝患者发病常常会有乏力、厌油、肝区不适、肝大质偏硬等丙肝症状。

  二、慢性丙肝隐匿性强,相对已经来说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感染二三十年后大约有20%~30%患者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三、丙肝是没有疫苗,因此慢性丙肝传染性问题一定要注意。丙肝传染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患者家属一定要避免给传染。

  四、慢性丙肝患者,由于肝功能低下,肝脏分泌胆汁量有所减少,对肠道杂菌抑制能力降低,加上近年来滥用抗生素,长期以来造成了肠道环境和肠肽内分泌变化,出现了较多慢性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丙型病毒性肝炎 - 应该如何预防

  控制传染源

  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和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复制活跃者尽可能予抗病毒治疗。反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筛选,不合格者不得献血。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具消毒;

  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实行一用一消毒措施;

  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

  加强血制品管理,每一个献血员和每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最敏感的检测HBsAg和抗HCV,有条件时应同时检测HBVDNA和HCVRNA;

  阳阳性血液不得使用;

  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由于丙肝病毒亚型众多,病毒变异现象突出,目前还尚难以研究出有效的丙肝疫苗和丙肝免疫球蛋白,故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应对易感人群加以保护。

  丙型病毒性肝炎 - 高危人群

  1、1992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

  2、维持血液透析者;

  3、共用过注射器;

  4、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检查、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

  5、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7、感染了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的婴儿;

  8、接触过丙肝病毒阳性血液者;

  9、不安全性行为者;

  10、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纹身,针灸,美容(穿耳洞等)等。

  丙型病毒性肝炎 - 疫情

  2011年11月,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丹城镇发生一起丙肝聚集性疫情,截至2011年11月29日,56人经初筛检测阳性,经采集其中16人进行核酸检测,13人为丙肝病毒阳性。据初步调查,此次疫情中发现的丙肝阳性者均在河南永城市马桥镇一个个体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疫情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

  河南永城市随后对马桥镇部分居民进行调查,也已发现104例丙肝抗体阳性,确诊6例丙肝患者。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百百课(baibeik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百百课 baibeik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13